茶叶的专业知识十篇安博电竞
安博电竞茶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它与我国瓷器、京剧等是我国的文化符号。作为茶叶发源地的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贸易的频繁往来,茶叶作为我国特有物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急需茶叶专业英语的对外翻译人才,作为茶叶专业英语的翻译人员,既要掌握英语日常翻译所需的词汇与句法,更要掌握关于茶叶方面的相关知识背景和专有名词和约定俗称的词句用法,茶叶专业英语的翻译人才要努力在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中维护国家形象。
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是为针对我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培养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要具备多方面的翻译能力。作为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要有对英语茶叶文献的阅读能力,对于这些茶叶英文原版文献,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要能够翻译并熟知里面的内容。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还要有书写的能力,即书写关于茶叶的英文文章的能力,作为一名从事茶叶对外出口贸易翻译的工作人员,这样的能力是必备基础。当然,作为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最重要的还是说的能力,即茶叶英语翻译对外交流能力[1]。从事茶叶贸易出口,关于茶叶的贸易往来难以避免的出现谈判、会议等情况,这都需要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交流。随着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的缺口巨大,大量培育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令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具备听、说、读、写地全面茶叶英文能力,对我国茶叶贸易出口行业有巨大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茶叶的全世界的传播也有着巨大贡献。
我国教育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更新和丰富的过程,茶叶专业也不断发生着改进和提升。茶叶专业并不只是单一的专业学科,而是与茶叶相关专业的多学科综合学科,培养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对于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出口行业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并且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强综合国力[2]。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由我国领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开业,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贸易交流更加深入,经济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对于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能够提升我国传统茶叶行业在世界经济领域内的商业竞争力,在全球化市场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弘扬我国传统茶叶文化。目前,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缺口巨大,培育和填补茶叶专业英语领域的翻译人员是当前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首先,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资源不足。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茶叶英语翻译专业的很少,甚至有的人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专业,就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茶叶专业英语的情况来看,比例非常低,虽然茶叶专业英语的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高等学校虽然设立了茶叶专业英语,但是课时安排较少,教师没有具体详细的教学计划,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只是选修课之一。其次,师资力量不雄厚。在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般在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求既具备英语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茶叶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目前同时具备这两点的教师并不多,教师没有必备的知识,学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茶叶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关于茶叶专业英语的课程设置少之又少。课程设置没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现行的茶叶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着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结合当前茶叶贸易所涉及的实际,这样的授课方式脱离实际,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对于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十分不利。
茶叶专业英语看似是一个狭义概念,其实是一个广义概念,茶叶专业英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所包含的学科知识也是繁若星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4]。对于茶叶专业英语所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教材采用国家统一编写的通用教材,和学校内的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两种形式,也可以采用将国家通用教材与学校教材相结合教学的形式,以国家茶叶专业英语统一通过教程作为基础,将学校自己组织编写的教材作为茶叶专业知识的补充,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实现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多元化。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茶叶专业英语知识,并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茶叶贸易翻译当中去,与时俱进,紧追行业发展脚步,及时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推动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作为与时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茶叶专业英语,教师不能够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应该不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5]。商品经济社会,与贸易相关的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更加专业化,教学方式的方向也应该更偏向商业化,才能够适应茶叶贸易翻译行业的现实需要。茶叶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应该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实现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育。茶叶对外贸易行业,对于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都非常高,因此,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翻译工作的支撑,更要有良好的实践翻译能力,才能做好茶叶对外贸易行业的翻译工作。
教材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实现的基础,教材选取的好能够为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最直接来源也是教学的核心[6]。目前,我国茶叶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多涉及专业英语知识,对于茶叶相关专业内容涉及很少。茶叶专业英语并不仅仅是英语的简单传授,还是茶叶专业知识的教授,所以茶叶专业英语是英语与茶叶专业知识的综合科目,教学过程缺一不可,教材的选取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目前,我国茶叶对外贸易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茶叶英语翻译教材的选取应该充分茶叶贸易出口行业的相关市场情况,结合现实情况和发展需要,选取合适的教材,以期做到学校教学理论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无缝连接,能够让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学以致用。
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通常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这些常规的内容进行考核,方法较为落后,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步伐,也无法对教学效果和目标实现进行很好的评价和评估[7]。因此,要对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考核方式做出改革举措。考核的目标不是传统的要成绩,旨在通过考核令学生对自身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对自身不足做出改变和提升,加强弱项,摒弃只专注于书面理论知识,努力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全面提升自己的茶叶专业翻译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往以成绩论英雄的时期将结束,新的考核方式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授课过程中,与教师的交流能力;社会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实习期间的翻译实践操作能力等等,书面成绩已经不再是对于一个翻译人才的唯一考量,考核的核心是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综合能力。多方面的综合考核,能够更加全面的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8]。茶叶已经成为了我国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被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所接受,甚至有像英国那样将茶作为日常饮品的国家,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的培育有赖于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这其中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师资力量、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作用巨大,茶叶专业英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作为茶叶英语教师的“太阳”作用,不仅讲授必备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教授茶叶相关专业知识,力图培育出英语与茶叶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灵活应用的翻译人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能够培育我国茶叶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加强我国茶叶贸易对外交流,推动我国茶叶对外出口贸易行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5]邓威威,李大祥,夏业鲍,江昌俊.《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安博电竞,2013(2):41-43.
[6]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32-35.
[7]曾衍文,李燕霞.基于学生兴趣差异化的茶艺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219-220.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是由我国著名茶树育种学家陈兴琰教授、茶叶审评专家陆松侯教授、制茶专家朱先明教授等创办,1958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茶学本科专业之一。1982年,茶学专业和茶学学科被确定为湖南省五个重点专业和湖南农业大学两个重点学科之一。此后,茶学专业一直是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1982年在全国农业院校率先成立实验课教研室,将茶学专业的所有实验课统为一体,实施专业技能规范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茶学专业于 1988年在校内创建具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1989年在离校20余公里的长沙县干杉乡建立了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1999年,湖南农业大学征购了该茶场,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长安教学实习基地”;2003年国家教育部与湖南省政府确定在本专业共建“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茶学专业被国家科技部定为“国际茶叶深加工技术与理论培训基地”; 茶学专业2008、2009年分获教育部一类、二类特色建设专业。2010年茶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建设团队。2005年以茶学深加工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全国创建了植物资源工程专业。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茶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茶学专业现有教师14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2人。其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是一个有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光荣传统的优秀团队。茶学专业现有茶叶加工实验室、茶树栽培育种实验室、茶叶审评实验室、茶叶检验实验室、茶叶生化实验室、茶文化实验室、类茶植物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八个专业实验室,另有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省部共建“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科技部药用植物资源国际合作研究中心(湖南)和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面积3000 ?O。拥有价值近 3000万元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拥有自主经营权的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主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基地建有会议室、教室、师生公寓、篮球场、公共食堂等设施,设茶树品种园、生产试验茶园、茶叶加工厂,拥有名优茶、普通红、绿茶、乌龙茶加工机械。湖南农业大学实验茶厂和自行管理,自行经营的“长安实验茶场”两个教学实习基地分别于2005、2007年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实习基地”。此外,茶学专业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富民工程”,先后与20多家省内外知名的茶叶企业建立了学、研、产三结合的实习基地,构成了茶学专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网络,为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充足的场地和条件。
近5年,茶学专业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湖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湖南省十五重点科技项目等部级、省部级和横向合作科学研究项目35 项。十一五期间,鉴定科研成果12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励1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6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化了科研和教学平台,也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为中国茶学高等教育和茶叶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之一,是新时期茶学专业教育改革和茶学学科体系改革的倡导者与开拓者之一。茶学专业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获得认可。1989年茶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先进实验室, 1990年“建立实验课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自主经营办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构建茶学专业教学新体系,培养农工贸复合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农林院校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中国是茶的祖国。五千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开始利用茶叶,唐宋以后茶成为中国的“国饮”,长盛不衰。从唐代开始,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十九世纪中后期,茶叶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80%,垄断着国际茶叶市场。进入二十一世纪,绿色消费的热潮在世界掀起,古老的茶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茶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茶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以来,中国茶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位居全球第一,出口数量和金额居世界第二。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并既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出口国和消费国。
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农工贸结合紧密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茶学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专业。当前,我国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连续多年茶叶出口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内茶叶消费持续升温,热点不断,从福建乌龙茶到云南普洱茶再到湖南黑茶,饮茶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个人的身心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征服了新生代的消费者,国内饮茶人口基数快速增长,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国内茶叶消费量就翻了一番多,内销成为驱动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目前传统茶产业正走向多元化,传统茶产业正面临着技术升级和茶的应用领域的延伸。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茶产业迫切需要有更高质量的高等茶学教育作为支撑[6]。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所以说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同时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会给学科建设增加活力。
从茶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食品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化工技术等影响和渗透到茶学学科,现代茶学是应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和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知识和技术体系。学科跨度大、与多个相关学科的互通性强、知识体系庞大、应用性很强。茶学科技的加速发展、综合化发展趋势,加剧了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教学内容有限性的矛盾,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主动索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茶产业和茶学学科的特点使得过窄的专业面、单一的知识结构将不能适应茶产业和茶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培养基础宽厚、动手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强,有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掌握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贸易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茶树育种、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营销贸易、茶文化推广以及类茶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的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茶业技术人才。
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茶产业对人才要求为准则,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已成为今后茶学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茶产业正在向现代茶产业转变,茶产业链的延伸使茶产业内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茶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茶叶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传统茶学与食品、饮料、药学、日用化工及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紧密衔接、相互渗透,使茶学学科形成了多学科全面交叉融合的态势。为适应这些变化,必须拓展茶学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改革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特色突出、知识覆盖面更广、人才适应性更强的新的教学体系。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茶产业各环节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综合素质的要求,与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企业领袖等共同研究茶学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制定出新的培养方案,据此修订茶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革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我国茶产业发展需要相吻合的先进的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茶产业内涵拓展,茶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的现实,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通过邀请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一线技术专家和国内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关专家一起编写专业教材,建立一整套富有产业特色、紧跟学科前沿、反映产业发展趋势的特色鲜明的茶学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把茶叶加工学、茶树栽培学、茶叶审评与检验等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编写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双语教材,实现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提升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质量。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湖南省茶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动力,加快专业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聘请国内茶叶行业各科研院所和优秀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茶文化专家来校作兼职教授,通过引进相关学科的优秀博士生等方式,优化专业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专业课教师培训、交流、进修制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进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茶叶机械是我国高等学校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涉及到物理学、制图、机械、高等数学等多学科。目前绝大多数茶叶企业产业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加工,从业者必须会使用并简单维修茶叶机械,因此就对学科教育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茶叶机械课程的特点,结合茶叶企业生产需要及学校茶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茶叶人才[1]。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原茶叶、茶学专业)创办于1982年。信阳农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来自产茶区或茶叶消费区,对茶叶机械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同时部分是对口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慢,给授课带来一定的难度[2]。
茶叶机械是茶叶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与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茶叶专业课密切相关,现代茶园的建设和茶叶制作都离不开机械,要积极而有效地研制因地制宜的茶园耕作、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茶叶修剪机械;同时进一步研制适应各种茶类特点的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茶叶加工机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国内外茶叶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茶叶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掌握茶叶机械的操作方法和维修保养知识,掌握中小型初精制茶厂的规划、设计和作业机械的安装技术[3]。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课堂讲解教学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即“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容易照本宣科地讲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的能力。
该课程教材多参考浙江省农业大学主编的茶叶机械。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机械也在迅速的发展,有些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几年来,茶叶机械生产厂开始的研制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并且在有些茶厂开始投入使用。而对于这些新型机械技术,需要适时传授给学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茶叶机械课程安排共48个理论课时,没有实践课时,学生虽然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并对专业课进行全面学习,但茶叶机械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比较陌生和抽象的课程,纯理论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还增加了授课难度。
面向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找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教学方法。一是结合现场教学。机械课程实践性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机械操作的实际情况,在首次课程中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验室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将1节课分成2个部分,通过讲解绪论、机械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参数,在实验室再结合实际讲解机械的分类和构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多媒体演示法。茶叶机械发展较快,种类较多,有些机械只有在特定的产茶区才可以见到,而对于来自各地的学生来讲,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茶叶机械的图片,对图讲解,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加和充实了课堂容量,培养和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且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4]。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要立足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其传统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缺少实践教学,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观摩为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实物基础,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书本知识[5]。信阳农专茶学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对该专业比较重视,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如校茶叶研究所实训基地,该所的机械基本能完成六大茶类的制作,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茶叶制作机械,但还比较缺乏对茶园管理机械和茶叶精制机械的投入建设,同时茶园耕作机械也投入甚少,应加强重视,可以从一些大型茶厂买一些较昂贵的废弃机械作为教学样板,这样既节约成本,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茶叶机械的理性认识,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改观。学校应该从学科学位建设的高度引进和培育人才,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形成合理的师资、科研梯队;教师本人应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加大与科研院所、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开阔视野,实现以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改革促进科技研究的教学科研一体化[2]。茶叶机械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主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学习先进的研究技术,同时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实践环节的分量,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典型特征。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注重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可依靠实践环节和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对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试卷成绩为考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使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结果分数化。这种应试观念不利于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6],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培育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对原有的考试模式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了茶叶机械课程考试模式。将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成3个部分: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新的考核模式将加大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刘晓娜,郭桂义,胡孔峰.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2):42-44.
[4] 王会芳.高职院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0,38(4):249-251.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中对于成本核算学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成本核算学可以和高职茶学专业教学良好融合,共同实现高职专业教学的推进和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对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科学分析了当前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探讨了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相关实践,希望对相关的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管理者有所启示。
茶学专业是高职院校中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传统专业,其突出的专业特点是农、工、商、文多学科的交汇融合。随着当代茶叶生产经营体制的不断变革,茶学专业学生对于成本核算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正是高职院校重视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因。为真正提升高职茶学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专业素质,有必要重新、客观地审视和确定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对其实践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帮助高职茶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成本核算能力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茶叶行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线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探讨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后,我国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已经日趋成熟,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能力突出、专业素养深厚的可用之才。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成本核算的教学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学生的重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的方面来说,在高职教学改革的严峻形势面前,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茶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包括了成本核算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对于茶学专业成本核算的教学较为重视,并制定了详细的课程体系。从行业方面来说,在中国人长期饮茶习惯的支撑下,茶叶行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顺利,茶叶企业对于人才的能力需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其中也包括成本核算能力,为有效实现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与茶叶行业要求的人才能力的对接,必须重视茶学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方面来说,在毕业进入社会后,茶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面对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接受的社会挑战越来越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充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成本核算能力,因而学生对于茶学专业中成本核算知识的学习也颇为重视。从学校、学生、行业、社会的多个角度综合来看,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社会、行业的发展,符合人才、教育的需求。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专业拓展能力方面,和提升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师资力量建设以及专业教学发展方面,成本核算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不过从另一角度来说,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属于从属地位,茶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这是由茶学专业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就要求高职茶学专业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在做好茶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帮助茶学专业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客观来说,专业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对于高职茶学专业教学来说同样如此。高职茶学专业教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良好的实践策略,克服了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多个难题,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在社会和茶叶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职茶学专业在成本核算教学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以下对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相关实践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目前,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成本核算教学主要是配合高职茶学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教学而开展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的成本核算能力,并在实践中将成本核算作为一种可靠工具,对茶叶行业、茶叶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策略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教学中,成本核算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帮助学生掌握茶叶行业成本的来源和组成部分,使学生在计算茶叶行业成本的过程中,可以找准基础、把握重点,提升成本核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二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茶叶行业成本核算的影响因素,包括税收制度、财务制度、市场趋势、行业动态等,使学生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更加清晰地辨别行业动态,达到最佳的成本核算效果;三是帮助学生以成本核算的结果为切入点,进行茶叶行业决策训练,依据成本核算的可靠结果,做出最优决策,并发现茶产业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中存在的漏洞,通过成本核算的详细结果,提出优化茶产业的思路。从开展效果来看,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开展情况是相对良好的,对茶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辅助、补充作用,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实用的行业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在茶叶行业中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但客观地说,和其他专业成本核算教学相比,高职茶学专业成本核算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由于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属于从属地位,虽然受到的重视不断提升,但一直未能设计出明确、详细的课程培养目标,在课程培养目标的设计方面仍然存在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成本核算教学目标应当和会计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以保证茶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茶学专业应当以茶学基础知识为教学重点,成本核算教学只需浅尝辄止,甚至不需要设定教学目标。二是学科针对性较差,通常来说,对茶学专业学生所进行的成本核算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茶学专业的主体教学内容,使成本核算教学和茶学专业主体教学内容形成良性互动和彼此补充的效果,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茶学专业学生的成本核算教学,往往采取的是对成本核算学进行独立教学的方式,教师也往往并不了解如何将成本核算和茶学专业结合起来,导致学生虽然学习到了成本核算的基础知识,在实际的茶叶行业分析过程中,对于成本核算这一工具的运用仍然是一头雾水,更谈不上灵活使用。三是学生对于成本核算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受限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和茶学专业的教学现状,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学生虽然可以学习到成本核算的基础知识,但非常缺乏将成本核算理论知识运用到茶叶行业市场分析过程中的机会,这往往导致成本核算的学习形式化,甚至沦为学生毕业过程中一门“形式”科目,失去了实际的指导性价值。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成本核算教学的开展现状及明显弊端,在此提出几点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原则以供参考:一是提升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感,将成本核算与茶学专业主体科目教学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拓宽成本核算在茶学专业的实用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基于茶学知识的成本核算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二是以成本核算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向学生传授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正确的成本核算价值观,进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精神层面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三是成本核算教学和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紧密对接,以社会、行业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开展成本核算教学,制定成本核算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学习到社会和企业最需要的成本核算能力,帮助学生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线成本核算教学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建议
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所能起到的效果是非常积极而突出的,但这样的效果的体现,必须依赖于茶学专业成本核算教学的科学开展。在此,根据当前成本核算在高职茶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及开展现状,提出几点提升成本核算教学效果的实践策略供参考:一是,制定明确的成本核算课程教学目标,以茶叶行业的现实成本核算能力需求为导向,以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成本核算的师资力量为考量,以茶学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完善需求为参考,细化成本核算的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将成本核算教学的效果充分、有效地体现出来,避免课程设置的无效化、形式化。二是完善成本核算课程的配套制度,为有效提升学生的成本核算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和茶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制度,为茶学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和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成本核算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真正的成本核算能力,并完善相关的教学改革制度,让具有成本核算教学能力的教师凸显出来,提升成本核算教师队伍的平均教学水平。三是以成本核算能力为突破口,尝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前茶叶行业对于人才成本核算能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以此为良好契机,高职院校可以在有效培养茶学专业学生成本核算能力的基础上,着力促成茶学专业毕业生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帮助学生以成本核算能力的掌握为优势,在行业竞争上岗的过程中建立起牢固的竞争优势,拓展高职院校茶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提升就业率。
从茶叶行业以及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开展成本核算教学、提升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为有效应对行业发展的挑战、满足茶学教学的需求,高职院校茶学专业必须及时进行改革,充分认识成本核算在茶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成本核算教学为重要导向,积极完善教学策略和教学制度,推动高职院校茶学专业的发展,助力茶学专业学生的全面成长。
[1]张颖.高职会计专业“成本核算与控制”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5(33):17-21.
[2]朱旗,沈程文,刘仲华等.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十三五”教学改革规划与设想[J].茶叶通讯,2016(1):3-7+65.
[3]刘庆.高职院校教学成本的核算与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据估计2014年,我国茶叶产量将达195万吨,居世界首位,茶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高职茶学教育是我国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层次,茶叶深加工与经营管理专业是培养高职茶学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是供销社举办的学校,茶叶一直以来就是供销社系统的传统产业,目前该专业的成立,主动面向全国以及长三角地区、杭州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茶叶相关产业群、相关行业,尤其是供销系统内部的职业岗位群,培养学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叶等功能性成分深加工技术,产品质量控制和茶制品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知识,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茶文化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同时倡导“茶为国饮”,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将“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制茶实训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主要茶类的加工技术,了解国内外制茶工艺的科学技术动向,通过与茶叶品质化学、茶叶审评技术、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茶制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等有关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分析和思考茶叶生产实际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由于茶树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茶叶加工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在开设制茶实训课程时必须考虑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特殊性,其课程开设时间必须根据茶叶生产的季节性来合理安排,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制茶的全过程,包括采茶、制茶等,通过学生手工制茶来深切理解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又不影响校外实训基地正常的茶叶生产与加工,因此本专业选择春末夏秋时节集中一段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制茶实训。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通过实践加强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制茶工艺和实训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训条件建设和实训教学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为此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近几年以来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除了与生物专业群共有的农产品加工教学车间(配备茶叶中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干燥所需设备及小型的中试设备)、分析检测等实训室外,目前已建设完成了茶叶审评实训室和茶文化综合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为培养本专业学生从事茶叶产品加工岗位、品质控制岗位、茶艺展示岗位等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地和设备;同时具备了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实践教学环节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地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内,校园周边缺少茶园,因此无法保证从茶叶鲜叶的采摘要求到茶叶生产加工等全程现场实际教学,而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必须具备茶园、茶叶初、精制加工实训车间等教学条件才能保证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和系部相关领导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广泛加强与社会上的各家茶叶加工企业和浙江大学潘板茶学试验基地的联系,建立了多个互惠共利、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本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实习、学生顶岗实习等需要。
茶叶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产区广阔,茶叶生产的地域性强,由于各地生产茶类不同,传统制茶习惯也不同,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方实际。茶树品种及栽培技术不同,生产的茶类加工技术不同,尤其是传统名优茶的加工技术更为独特。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是我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中的一种,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其炒制工艺独特,品质优异,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因此制茶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域实际。
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浙江省的主要生产茶类――绿茶加工技术为主,特别注重加强我国名优绿茶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和校外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径山茶的机械加工技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龙井茶的手工炒制过程,其加工工艺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增香(辉锅),通过实训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工序对绿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在鲜叶摊放过程中,酯型儿茶素水解为非酯型儿茶素,蛋白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多糖水解为可溶性糖,从而茶多酚含量适当减少,氨基酸含量增加,降低了酚氨比,减轻了绿茶茶汤苦涩味,增进了茶汤的鲜醇度和浓度。摊放时间以鲜叶含水量在70%左右最为合适,此时茶叶中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最高,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较为适当,因此绿茶的滋味品质最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制茶技能的实际训练,掌握绿茶加工技术特别是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技能考核方案,考核指标包括出勤率、每天鲜叶采摘量,干茶量、制茶茶样评比、实训总结等多个方面。
制茶实训课程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也根据学生生源地范围和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浙江省名优绿茶,注意讲授余杭径山茶、红茶等其他茶类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掌握其他茶类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讲述不同茶类在加工工艺技术上的有效结合丰富茶叶产品类型,使茶叶这一传统产品时时焕发新的魅力。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服务地方经济。
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对“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成立了茶产业科技服务团队,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开发与服务,给当地茶农及茶企业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参与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深入校外实训基地参加茶叶加工的生产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杭州茶文化的底蕴相当深厚,专业教师通过带领专业全体学生参观中国唯一的部级茶叶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国际茶叶深加工产品展会、杭州茶博会等,聆听科技、市场前沿专家报告,增加学生对专业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部分主要由专任教师担任,实践部分由余杭潘板浙大茶学试验基地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及加工能手担任,企业教师主要指导制茶技术,专职教师在负责学生管理的同时,利用知识小课堂,解决学生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教材建设与规划。制茶工艺影响茶叶品质,我国传统的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六大茶类由于制茶工艺不同,色、香、味、形均不同。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加工在保持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加工技术被应用到茶叶加工中,不仅丰富了产品类型,而且提升了茶叶产品质量。例如为了改进绿茶的香型品质,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对绿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在绿茶加工中,部分地引入红茶或乌龙茶的萎凋、晒青或做青工艺,对绿茶香气改进有明显效果,在实际生产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利用多茶类加工工艺的结合,可以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自然形成的特有花香品质溶入到绿茶等各类茶中,为创造新型茶产品提供了可能。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编写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实训教材,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应结合地方实际,符合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及时添加我国制茶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方向,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加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制茶实训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各种茶类的加工技术并不实际,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制作制茶实训的“网络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了解实训中没有接触过的其他茶类的加工技术。同时校图书馆订阅了大量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方便地查阅各种资料。
制茶实训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本专业教师通过上述几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生产实训”的一体化,实现了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零距离的贴近,保证学生获得了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近,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了真正的工作体验和职业训练,学生反映良好。
[1]陆松侯,施兆鹏.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信阳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其可考时间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民国时期,信阳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新中国成立后,信阳茶获得了诸多殊荣,如“十大名茶”、绿茶之冠等称号。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以信阳毛尖为主要代表的信阳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迅速崛起,在带来丰厚茶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侵权行为发生,不仅对信阳茶产业的有序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信阳茶的整个品牌形象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想推动信阳茶持续健康发展,对信阳茶最现实的保护就防止其再受到知识产权方面侵害,能够对其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全方位保护。因此,本文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知识产权法律难题为考察对象,深入分析信阳茶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来,信阳地方政府、茶行业协会和茶企在信阳茶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绩。
商品商标是指使用于商品上的商标,商标的使用者为商品的经营者,包括商品的生产者和商品的销售者使用的商标。具体来说,注册商标又可以分为商品商标和证明商标,它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早在上个世纪末,信阳市政府就富有远见的委托信阳市茶叶协会向国家商标总局提出注册“信阳毛尖”商标,经过不断努力,2002年,“信阳毛尖”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此证明商标明确规定,信阳毛尖的产地为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别山交界处、南至大别山北侧、北淮河沿线,在这个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加工工艺和品质特点的茶叶都属于信阳毛尖。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经营,“信阳毛尖”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5年,由浙江大学等多家单位对中国茶叶区域品牌的价值评估研究中,信阳毛尖以55.73亿元位列第三,仅次于西湖龙井品牌价值。与此同时,信阳的一些茶其企也主动出击,先后注册了“龙潭”、“蓝天”、“文新”、“九华山”、“何景明”等茶叶品牌,其中“龙潭”还被国家商标总局认定为是“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信阳五云茶叶集团还大手笔的将外地人注册的“陆羽”商标收购。
地理标志是标识某商品来源地,以及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显著的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曾几何时,名茶信阳毛尖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减小,遭遇到了众多的非议,甚至是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而受到各大媒体的的“口诛笔伐”,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危机。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信阳虽然贵为历史名茶,当代中国的“十大名茶”,但由于缺乏为各方认可的行业标准,市场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假冒信阳毛尖,以次充好现象屡见报端,这些行为严重透支和损伤着信阳毛尖这个近百年铸就的金字招牌。近几年来,面对着普洱、铁观音等南茶、以及一些新派红茶的营销攻势,信阳毛尖茶攻守无力,陷入既走不出去,又活不下来的困顿之中。为了更有效地规范信阳毛尖茶的生产经营秩序,扶持这一支柱产业的发展,2003年10月,在信阳质监局的努力争取下,信阳毛尖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式获批,该标准不仅清晰的界定了信阳毛尖茶的产地,而且还根据信阳毛尖茶的鲜叶采摘期将其质量分为几个级别:珍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除此之外,标准还对信阳毛尖内在的标准样、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外在的信阳毛尖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作了详细说和的规定。同时吗,对信阳毛尖规定更为严格的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也开始实施。这个标准与茶叶行业标准的施行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将信阳毛尖由茶园到茶杯的产制销诸多环节给予了明确的规范,保障了信阳毛尖生产销售的正常秩序,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茶叶产业化进程\+①。
发明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具有积极意义并表现为技术形式的新的智力成果,是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技术方案。发明又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其中方法是指由一系列步骤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有时也可以是一个步骤。
目前我国茶叶类注册商标上千个,截止2016年1月14日,在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内可以检索到的涉茶专利 164282项,期中有关信阳茶的发明专利有51项,而龙井茶拥有专利304项,碧螺春茶有234项,普洱茶有2392项。相比之下,信阳茶的发明专利过于稀少,无法为信阳茶叶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早在2010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信阳毛尖以41.39亿元紧随驰名绿茶品牌西湖龙井和安溪铁观音之后位列第三名。到了2015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榜单中,信阳茶以55.73亿元,保持在前三甲的位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区域品牌庞大的价值之下,信阳茶叶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问题不容忽视。
信阳是一座绿色的茶城,全市城乡大大小小的茶场、茶叶店不计其数。以信阳负忧为例,经营信阳茶的店面、商铺众多,但多数是分散经营,形成规模经营的大企业并不多见,注册成为连锁品牌的也寥寥无几。甚至从2010年在全国刮起的“信阳红”风暴的主角“信阳红”至今尚未被注册为商标,更有甚者,一些信阳本地的茶叶商户在信阳茶上市的季节,从邻省收购次茶充作信阳毛尖销售,或对陈年的毛尖茶重新包装销售给外来的购茶者,这再一定程度上不见损害了信阳茶的整体声誉,而且长远来看是对信阳茶原产地保护法律的践踏。同时,关于信阳茶的制作工艺,本地茶农也缺乏产权保护意识。当前,一些传统名茶如武夷山大红袍传统制作方法、福鼎白茶等都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信阳茶的制作工艺目前还没有专门申请法律保护,本地一些茶农对于炒制茶叶的技术操作流程和核心工艺并不讳言,甚至对好奇的游客会反复操作演示,一些掌握核心技术的老制茶师傅因为文化水平低,也没有意识对自己的掌握的核心步骤进行专利申报,可以说,茶农质朴的言行中折射就是对信阳毛尖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
和其他产茶地相比,信阳茶生产的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端。目前还没有形成良种培育、栽培种植、加工炒制安博电竞、包装销售等完整的、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条。因此,当前信阳茶的产权保护仅有信阳毛尖商标和原产地标志保护等比较低级的保护范围,也无法从商业权、著作权、反不正当竞争、育种技术、销售包装设计、茶叶机械研发、商业秘密、茶文化艺术产品等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内容方面开展对信阳茶的法律保护。目前,在信阳大街小巷的茶叶店铺内,琳琅满目的标注为“信阳毛尖”包装随处可见,一些黑心商贩为了压低茶价、恶性竞争,将外地茶冒充信阳毛尖销售、将小山茶冒充大山茶销售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在2014年春天,在信阳毛尖春茶还未上市时,已经有一些本地商户拿湖北白茶来冒充信阳毛尖茶欺诈外地游客,此事件被本地媒体报道后引起极大的反响。总之,许多侵犯信阳毛尖知识产权的行为几乎每年都在发证,这令很多信阳大的茶企颇为头疼,不仅损害了茶农、茶企的利益,而且对挣个信阳毛尖的品牌经营造成极大的伤害。
目前,信阳当地开展的对信阳茶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非常有限,措施乏力。信阳全市七县三区机构改革后,只有一个区设有知识产权局,专兼职人员有限,每年能够完成的执法任务非常有限,对信阳毛尖茶的侵权行为不能及时有效的予以制止,严重影响了执法的力度,无法为全市茶叶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同时,信阳本地的工商、税务、质检、茶叶协会、茶叶办公室等各部门在信阳毛尖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长期是各自为阵,监督权和执法权的分离无法形成对信阳茶保护的合力。2014、2015年连续两年的春季,信阳茶叶办公室曾经联合多家执法部门对市区内的多家涉嫌盗用“信阳毛尖”品牌的多家商铺进行执法约谈,责令其定期整改,更换门头商标广告和商标包装。然而,执法结束后不久,侵权现象死灰复燃,由此可见,对地方政府信阳茶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限。
知识产权战略是一种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要内容的整体对策措施\+②。而构建对地方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首先要树立宏观层面的保护战略,这其中既要依靠政府的指导也需要厂商的主动行为。
因此,信阳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深入调查研究,指导信阳地方茶叶办公室对拥有自主产权的信阳毛尖生产工艺、产品进行重点的扶持或奖励安博电竞,对茶企研发的高新科技产品进行地方保护。同时,要努力营造出对信阳毛尖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对那些相关的科技创新人员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安置,对那些侵犯知识产权的个人和企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惩处和公示。
在已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前提下,要着重从专利权保护、商标权保护、著作权保护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完善的、覆盖范围更广的信阳毛尖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以信阳毛尖的著作权保护为例,信阳毛尖茶历史悠久,它不单单是一部制茶史,更是一部悠远深邃的文化史诗,历史上关于信阳茶的采茶舞蹈、茶歌、茶诗、口述文字如汗牛充栋,现当代关于信阳茶的散文、书画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地方政府应该尽快着手对这些文艺作品进行著作权保护,通过法律途径为信阳茶的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③
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承和保护,提升手工制品的文化品味,而且还可以将传统法律无法涉及的知识产权部分进行晚上。目前国内富有远见卓识的白酒企业,如剑南春、五粮液、沱牌曲酒等已经成功将本企业产品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的很多产地地区都对本地茶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安化县茶叶协会将“安化千两茶工艺”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系的“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早在2008年就已经纳入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④,而相比之下,信阳毛尖就比较之后,目前还未开展申报工作。
总之,信阳茶产业发展呼唤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随着信阳茶的发展,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信阳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总产值超过40亿元。到了2015年年底,信阳全市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了300万亩,年产茶叶20万吨,产值150亿元以上,涌现了文新茶叶科技园、光山CTC颗粒红茶、五云茶叶工业园等一大批茶叶龙头企业。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区域农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来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⑤。
②周庆辉、段锦华,论普洱市茶叶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和对策,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5)。
④张弘、纪得军,安溪铁观音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中国外资,2010(5)。
坚持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手段、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茶园、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健全投入和保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和市场监督体系,大力弘扬茶文化,推进茶产业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重要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一)坚持高标准制订发展规划。年全市茶叶生产目标任务是:茶园面积81万亩,比增0.88%;茶叶总量6.43万吨,比增8.43%;毛茶总值13.82亿元,比增19.55%;商品茶产值31.51亿元,比增18.06%。各级人民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按照“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的原则,坚持基地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高起点、高标准制订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并根据市场变化和生产发展不断修改完善。
(二)强化茶叶质量监管。进一步贯彻落实政233号《市建立茶叶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精神,强化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茶叶主产区的县(市、区)、乡(镇)、村、企业要层层签订茶叶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推动茶叶质量安全各项措施落实。同时,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市、县两级整规办要牵头负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茶叶生产季节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研究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卫生部门要加强茶叶加工、经营场所的卫生监管,严格茶叶加工企业环境卫生条件、卫生防护、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审查;工商部门要严格审核茶叶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资格,吊销不法企业营业执照;质监部门要严格茶叶市场准入,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监督,严肃查处掺杂掺假和经营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农业部门要加大打击销售禁用农药违法行为力度,建立高残农药销售使用档案,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农药的使用;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对构成犯罪的,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茶业部门要深入茶区,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普及茶园管理、茶叶无公害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科学用药知识,积极引导广大茶农使用低毒低残生物农药,提高茶农安全用药的意识,帮助企业建立必要的质量保证制度,提高茶叶加工的科技水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茶叶注册企业出口产品的把关,加强出口企业卫生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管。
(三)大力实施茶叶“绿色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在现有茶叶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的基础上,年重点总结推广福安市获得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先进经验,在全市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和无公害茶园建设,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着力提高全市茶叶卫生质量水平。凡取得绿色食品AA级标志使用权或通过有机认证、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茶叶厂(场),报市政府批准,市财政从茶叶专项中给予每个产品2万元的奖励。
(四)狠抓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按照市政府提出的茶叶“工程”目标要求,年全市计划改造新植茶园4万亩。四个县(市、区)作为乌龙茶原产地,要在品种结构调整上先走一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寿、周等县(市)品改任务较重,要克服困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同时,要充分利用省茶叶研究所的种质资源优势,进一步调动福安、福鼎广大群众繁育茶树苗木的积极性,确保完成农业部下达福鼎的全国茶树良种繁育中心的国债项目,并通过几年努力在福安市甘棠镇和福鼎点头镇建立两个部级的茶树良种繁育中心。
(五)积极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中央已出台政策对茶叶采摘、修剪和加工机械进行补助,茶业部门要配合农机部门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大力促进茶农和茶叶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茶叶机械,今年重点做好示范片和示范点工作,以点带面,推进茶园机械化进程。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扶大、扶优、做大、做强”的原则,鼓励优势龙头企业采取联合、股份、兼并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茶叶企业集团,提升竞争力。福安市已组建的坦洋工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要努力做大做强;福鼎市和蕉城区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尽快组建福鼎白茶和天山绿茶股份公司,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增强我市茶叶三大公共品牌的竞争力。此外,各县(市、区)都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区外企业投资经营,不断提升我市茶叶产业化水平。
(二)大力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扩大具有闽东特色以及市场前景看好的名优茶,如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工艺茶和名优绿茶生产,优化茶类结构。大力推广“良种+机械”的品种结构调整模式,大力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各县(市、区)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加大名优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加工机械的投入力度,同时做好名优茶加工的规划、布局工作,做到品种结构调整与名优茶加工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全面提高茶叶产品的加工水平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支持茶叶加工企业以科技为先导,大力研发新产品,注重茶叶的精深加工,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一)不断完善茶叶市场流通体系。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茶叶市场的培育力度,本着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竞争有序、不宜重复的原则鼓励支持区内茶叶专业市场建设。“中国海峡大茶都”是我市有规模、上档次的茶叶专业市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市茶叶流通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统一思想、顾全大局、采取措施,大力支持中国海峡大茶都建设安博电竞。工商、公安、质监、卫生等部门要成立茶叶市场管理稽查队,对强买强卖、掺杂使假、短斤少两、欺行霸市、偷逃规费等不法行为,予以动态稽查,依法查处,公开曝光。对无照收购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工商部门要依照有关法规坚决予以取缔。各县(市、区)可根据茶叶的生产与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本着相对集中的原则在辖区内建设小型茶青、毛茶交易市场,以方便群众,促进流通。
(二)加快建立茶叶市场准入机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茶叶企业的引导和整顿,优先帮助有规模、有技术、环境卫生条件好、证照齐全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申请QS许可,全面推进茶叶市场准入工作,确保我市茶产业健康发展。质监、茶业、工商、卫生、环保等职能部门和茶业协会要大力宣传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的茶叶企业,应依法查处;对生产条件差、管理粗放、卫生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应依法予以取缔。凡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严禁出产和上市交易,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掺杂使假行为。
(三)精心打造茶叶知名品牌。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天山绿茶”和“玉观音”等公共品牌,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要认真组织实施茶叶“工程”,不断优化茶叶品种结构,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努力提升茶叶品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对外影响,树立茶产业新形象;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举办或组织重点茶叶企业参加全国性茶事活动,提高茶叶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年要在成功举办投资洽谈会山海协作暨茶产业推介会专场招商活动、“首届中国白茶节”的基础上,积极准备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继续在几个重点县(市、区)举办各种类型的“斗茶赛”活动,并在重点销区的籍茶叶营销企业、茶楼、茶店,建立品牌茶叶销售专柜,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组织开展“十佳茶叶生产乡镇”、“十佳茶叶企业”、“十佳制茶能手”、“十佳种茶能人”和“十佳关心茶产业发展名人”的评选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茶叶创品牌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依靠科技进步。一要继续加强院市合作。依托与利用省农科院的科技人才优势,认真实施“院市合作协议”和“十年共建规划”,不断提升闽东茶产业科技水平。二要加强茶叶技术培训。一方面是创造条件认真做好市、县二级茶技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专业学习、业务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更新知识,提高茶技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对重点茶区采用省、市、县三级茶技部门联合,实行“材、统一师资、财政支持、集中培训”模式,分期分批培训2000人次,其它茶区则采取茶技人员进村入户小范围集中培训等形式,培训8000人次,二项合计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0期10000人次,从而不断提高茶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三要加快科学与成果转化。以市茶产业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采取“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科技资源优势,通过取长补短实现研发与需求对接,推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不断提高茶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合作,加快“中国白茶研究所”建设,不断提升福鼎白茶品质。
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开展创名牌系列活动,全面提升茶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茶业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意识,为提高新昌茶业市场竞争力,确保茶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一)出台新一轮茶叶产业政策,健全完善有关茶叶安全生产和规范管理的内容。围绕影响控制茶叶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以规模茶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主体,以推进茶叶质量认证、无害化生产、标准化加工为重点,鼓励引导优质安全生产,从政策上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二)加强与天福集团的战略合作。一是组织举办首届“天福杯”大佛龙井茶王大赛,引导广大茶农、茶商提高质量意识。二是在天福茗茶连锁店中开设大佛龙井专柜,第一年(20*年)达到150-200家,争取用3-4年时间在天福茗茶连锁店中全部开设大佛龙井专柜,进一步提升大佛龙井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举办“茶产品质量安全报告会”和“茶叶质量安全技术培训班”。县里组织一次“茶产品质量安全报告会”,邀请茶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5-9月份,在全县各镇乡组织举办30期“茶叶质量安全技术培训班”,重点推广“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茶园管理控制技术”等技术,组织带领、引导农户创建绿色茶叶基地,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茶叶产品档次,培育绿色品牌。
(四)加强源头监管,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依法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检查,加大对禁用农药的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法销售、使用禁用农药的不法行为,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加强茶区农药市场、肥料来源管理。根据我县茶叶生产实际,重点茶区都要建立茶用农药销售专柜,建立进销货台账,重点推荐使用茶园专用农药、肥料,有效杜绝高毒高残留等茶园禁用农药。加强对农资经营户业务技术的培训教育,做到及时准确地向茶农提供茶园安全、合理用药技术的指导。以规模茶场、茶叶合作社为重点,逐步推行田间档案记录,逐步建立起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新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
(五)引导茶农茶商加强行业自律。开展“安全生产,诚信经营,放心消费”万名茶农茶商签名活动。在中国茶市组织茶叶生产、经营人员进行签名活动,树主人翁形象,做大佛龙井品牌的护牌人。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大佛龙井等专用包装,提倡使用规范包装,建立“互相监督、自我约束”的行业自律机制。
(六)加强大佛龙井品牌使用的推介、管理与监督。开展对大佛龙井专卖店的检查与监督,树立大佛龙井品牌的良好形象。组织策划1-2次有影响的全国大城市的大佛龙井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大佛龙井品牌。开展“我为新昌茶业发展献一计”金点子评选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公开征集有关新昌茶业发展的建议、措施与想法,让广大茶叶生产者、经营户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来为新昌茶业发展献计献策。
(七)加强质量监管,提升茶叶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各司其责,切实加强对茶叶质量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茶叶质量抽检活动,20*年度组织2次以上的鲜叶、成品茶的抽检活动,及时掌握我县茶叶质量发展动态。探索建立田间档案记录、茶叶质量抽检、各类认证企业备案等质量管理制度,切实提升我县茶叶质量管理水平。
(八)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积极引导茶叶生产分工分业。鼓励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兴办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并以周边基地和农户为依托,通过收青制干或联合制茶等形式,探索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实现稳定的茶叶质量,促进分工分业,提高茶叶集约化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茶叶产业发展质量年”活动取得实效,县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茶叶产业发展质量年”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各单位要加强领导,把“质量年”活动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抓实抓好。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学专业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校农学专业的发展。为此,笔者以《茶树栽培技术》课程为例,总结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现将教学目标、方案、质量标准介绍如下。
《茶树栽培技术》课程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茶树栽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培养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积极启动了“双证书”教育制度,通过实践教学设置单项生产实训及综合生产实训,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茶园,可以使学生掌握茶树栽培的各项生产实践技能,通过参加职业技能考核,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岗位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渐渐提高,已经从看重学历逐渐转变成看重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因此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在对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其能够充分有效地锻炼自己,使其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就具有一定的处事能力、职业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个高校认真、科学制订实践教学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2]。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深刻认识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以强化实践教学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
尽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创造机会让其自己动手操作,且实践课程随农时而定。比如,《茶树栽培技术》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但是对于该课程考核持续全年,即根据茶树的生长季节特性开展茶树栽培、种植、修剪、采摘、病虫害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记录学分。
《茶树栽培技术》根据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目标,采取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后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农业生产实践之中的原则,把临沧茶园企业员工具备的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职业道德目标,分别定位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理论教学、生产实训、综合实训为主线,构建茶树栽培学的教学体系,创造“工学结合”的仿真性,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训教学和综合生产实训教学。
2.2.1 生产实训教学。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根据时间和教学大纲,在校内生产基地进行实训,由指导教师安排实训的目的,并将学生分组,使其能够初步掌握一些茶树栽培的技术,有利于其今后的实践实习。
2.2.2 综合生产实训教学。该环节在第4学期开展,是对生产实训教学的进一步巩固,明确学生实训的实习内容及目标,使其能够单独完成个人的任务目标。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处事能力,若最终学生还是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其进行指导,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
2.3.1 校内实训基地。为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求,以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为目标,学校先后投入逾335万元用于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校内建有茶叶生产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叶生物化学实训室、茶叶深加工实训室等4间,茶树扦插苗圃、生产茶园实训基地2处。
2.3.2 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应该主动去营造各种机会,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通过互惠互利的原则,稳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平台,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造精神非常有利。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已与云南滇红集团、云南澜沧江企业集团茶叶分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和成集团茶叶有限公司、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永德银竹茶厂、临沧市银尚茶叶有限公司、临沧健身茶叶有限公司等10家茶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4.1 “师带徒”法。在茶园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或技术员,直接指导学生实训。例如:在茶树无性繁殖、嫁接、树冠修剪、茶叶采摘等生产环节,学生跟着做,接受快,效率高,效果好,能够达到实训目标,形成学生自己的工作习惯。
为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整治“天价茶叶”、恶俗名称、过度包装等市场乱象安博电竞,促进茶叶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茶叶市场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特制定本方案,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为加强茶叶市场整治工作,规范茶叶市场,整治“天价茶叶”、恶俗名称、过度包装等市场乱象,维护武夷茶公共品牌形象,推动茶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成立茶叶市场整治工作小组。
(一)负责茶叶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日常组织协调、舆情监控、材料收集,以及对外宣传等工作。
(二)配合市有关单位做好茶叶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打击、杜绝“天价茶叶”、恶俗名称、过度包装等市场乱象。
(三)教育引导茶人、茶企树立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理念,制作销售百姓茶、平价茶,并督促各茶企签订承诺书。
(四)通过报纸、网络、百度、微信等媒体,多层次、多角度报道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积极回应茶产业发展热点问题,引导树立正确的舆论氛围和市场导向。
(五)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高铁站、机场、公交站台等重要地标,积极宣传大红袍、正山小种等公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