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电竞茶叶基础知识培训精选(九篇)
安博电竞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作为旅游、酒店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茶艺课程表演性、操作性强,适合制作成微课视频以供学习,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不超过10分钟”的“片段化”视频,并分别标明知识点内容,配以辅教学资源,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茶艺基础知识》微课视频的直观性、趣味性、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局限于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讲授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茶艺基础知识》微课,我们可以把各重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比如过去我们的各类茶叶的鉴赏课程一般是先讲各类茶叶的色、香、味、形,然后带学生去茶艺室分组了看茶叶,学了一个学期的茶叶理论知识到期末还是分不清各种茶叶。有了微课以后,学生们就可以先观看讲授理论的微课视频,茶叶是如何让制作?不同类型茶叶的制作工艺是什么?然后找到相应的茶叶制作视频或者动画视频来学习,再拿茶叶来鉴赏,这样使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茶叶,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性。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程开发与运用由规划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视频、应用微课三个环节构成。
(一)微课规划:根据《茶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归纳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二)微课设计:“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安博电竞、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所以在本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会结合教学目标,充实视频内容,丰富知识的传授方式,做到教学视频的“短少而精”。(三)应用微课: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为载体进行系统微课建设,微课内容应涵盖本门课程相应领域的核心知识、典型案例、主要技能等,资源类型应包括微课视频、教学素材、教辅资料、训练作业、测试试题等。课程课时量为46学时左右,并依托平台为校内外学习者提供在线辅导答疑、在线研讨、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
以微课的方式,建设《茶艺基础知识》学习资源库,以“湖南微课网”、“世界大学城”等为平台,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
本项目拟建设微课视频46个,其中讲授类微课14个、表演类微课12个、练习类微课10个、演示类微课6个、讨论类微课2个、问答类微课2个,训练作业10份、测试试题2份、实训指导书1份、实训项目卡10份、理论教学大纲1份,实训教学大纲1份。
(1)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的起源与传播、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行业的发展现状、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茶类基本知识:绿茶基本知识、红茶基本知识、黄茶基本知识、白茶基本知识、黑茶基本知识、乌龙茶基本知识。(2)茶具知识:紫砂壶基本知识、茶具的分类及选用。(3)其他理论知识:泡茶用水、茶席设计
(1)茶艺表演: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花茶茶艺。(2)生活茶艺表演: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调饮茶冲泡。
西湖龙井茶艺、正山小种茶艺、铁观音茶艺、大红袍茶艺、千两茶茶艺、普洱茶茶艺、白毫银针茶艺、君山银针茶艺的练习、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盖碗泡法练习
《茶艺基础知识》微课可以帮助社会上酒店、旅游、以及茶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从业基础知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在线服务、技术服务等。学习者通过登录微课网站,注册账号进行免费观看,这可以帮助他们节省高昂的培训费用和大量的培训时间。通过若干个微课的授课视频,进行网络进行教学,也使得课程的教学不受教师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极大的节省了授课教师的时间和教学成本。
1、存在的风险: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拆分成许多微小的教学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把完整的一部分知识组块以微小模块的形式展现,可能会影响知识间的衔接;同时,为适合大众口味,课时时长短小,可能会使各课时涉及的知识深度不够。
2、应对措施:重视微课互动环节的设置,加强微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通过不断获取学生、同行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必要引起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革。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的改革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主要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各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开设相应的课程。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更好地服务临沧茶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和强化服务技能,充分利用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导向作用,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目前,已与云南滇红集团,正大集团(云南区)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建的内涵,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计划随着季节走,根据生产季节及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三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阶段(即第1、2学期)安博电竞,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加技能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即第3、4、5学期),其中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经济管理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三个阶段(即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学分。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符合我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到适应个体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课七个类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2010级为例,专业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5.1%,而且专业实践教学可开出率100%,实际开出率可达90%以上。
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体系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突出课程改革,才能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开发主要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张伟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1:136137
[2]刘亚.深化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59
[3]刘雯,罗尧成.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24:6164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C121);云南省高职教育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1YGZ08)。
茶叶机械是我国高等学校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涉及到物理学、制图、机械、高等数学等多学科。目前绝大多数茶叶企业产业已经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加工,从业者必须会使用并简单维修茶叶机械,因此就对学科教育提出较高的要求。针对茶叶机械课程的特点,结合茶叶企业生产需要及学校茶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茶叶人才[1]。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原茶叶、茶学专业)创办于1982年。信阳农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来自产茶区或茶叶消费区,对茶叶机械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同时部分是对口生,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慢,给授课带来一定的难度[2]。
茶叶机械是茶叶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与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茶叶专业课密切相关,现代茶园的建设和茶叶制作都离不开机械,要积极而有效地研制因地制宜的茶园耕作、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茶叶修剪机械;同时进一步研制适应各种茶类特点的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茶叶加工机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国内外茶叶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茶叶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掌握茶叶机械的操作方法和维修保养知识,掌握中小型初精制茶厂的规划、设计和作业机械的安装技术[3]。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用单纯的课堂讲解教学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即“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容易照本宣科地讲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不利于教学相长,亦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的能力。
该课程教材多参考浙江省农业大学主编的茶叶机械。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机械也在迅速的发展,有些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茶叶品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几年来,茶叶机械生产厂开始的研制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名优茶加工机械,并且在有些茶厂开始投入使用。而对于这些新型机械技术,需要适时传授给学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的茶叶机械课程安排共48个理论课时,没有实践课时,学生虽然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并对专业课进行全面学习,但茶叶机械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一门比较陌生和抽象的课程,纯理论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还增加了授课难度。
面向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找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教学方法。一是结合现场教学。机械课程实践性较强,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机械操作的实际情况,在首次课程中采用课堂讲解和实验室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将1节课分成2个部分,通过讲解绪论、机械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参数,在实验室再结合实际讲解机械的分类和构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多媒体演示法。茶叶机械发展较快,种类较多,有些机械只有在特定的产茶区才可以见到,而对于来自各地的学生来讲,授课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茶叶机械的图片,对图讲解,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加和充实了课堂容量,培养和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且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4]。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茶叶机械课程的教学要立足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其传统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缺少实践教学,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观摩为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实物基础,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书本知识[5]。信阳农专茶学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对该专业比较重视,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如校茶叶研究所实训基地,该所的机械基本能完成六大茶类的制作,让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茶叶制作机械,但还比较缺乏对茶园管理机械和茶叶精制机械的投入建设,同时茶园耕作机械也投入甚少,应加强重视,可以从一些大型茶厂买一些较昂贵的废弃机械作为教学样板,这样既节约成本,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茶叶机械的理性认识,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改观。学校应该从学科学位建设的高度引进和培育人才,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形成合理的师资、科研梯队;教师本人应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加大与科研院所、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开阔视野,实现以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改革促进科技研究的教学科研一体化[2]。茶叶机械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主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学习先进的研究技术,同时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实践环节的分量,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典型特征。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注重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可依靠实践环节和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对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试卷成绩为考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使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结果分数化。这种应试观念不利于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6],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培育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对原有的考试模式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了茶叶机械课程考试模式。将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成3个部分: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新的考核模式将加大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刘晓娜,郭桂义,胡孔峰.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2):42-44.
随着恩施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加快。尤其在生产设备运维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紧缺,现有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普遍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稳定性也有待加强。产业的人才资源缺口严重阻碍恩施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产业迫切希望解决但自身又难以解决的的现实问题。因此,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研究各类人才资源的建设与保障,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重点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为例,研究人才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与保障措施,为其他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提供借鉴,对恩施州七大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恩施是茶叶的故乡,产茶历史源远流长,饮茶、种茶、制茶文字记载已有1 700余年,全州种茶可开发面积140多万亩,目前全州茶叶面积已达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XX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州市之首。茶叶成为恩施州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茶产业链建设为全州六大产业链之一,其快速发展对恩施州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人才队伍也随之提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恩施州茶叶产业目前的人才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才资源建设和利用方面都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是恩施州的各茶叶企业发展不均衡,整个茶叶产业的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总量也不足。
二是茶叶产业中,绝大多数技术人才是从学历较低且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起步,靠长期实践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等技术相对成熟时年龄已较大,从而导致茶叶产业的人才队伍老龄化趋势明显,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成长后劲不足,尤其缺乏较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阻碍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从茶叶产业角度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训较少,且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精加工、营销策划、信息技术应用和设备的高效运维等现代技术方面的培训不足,致使优秀人才队伍的成长较慢,产业的创新力受到影响。
四是人才观念落后,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重用优秀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不浓,产业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影响茶叶产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壮大。
从产业链来看,恩施州茶叶产业链包括茶叶种植、初精加工、包装、销售、物流及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条环节。茶叶产业链需要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重点品牌培育、茶文化产业发展、茶叶科技支撑等6个方面加强全州产业链建设。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人才是关键!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包括茶叶种植型、加工型、经营型、茶艺型、产品开发型、设备运维型、管理型人才且数量足够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服务于恩施州整个茶叶产业链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茶叶产业相关企业的调研,茶叶产业链的人才资源建设必须首先以企业岗位及其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目标的需求为基础。对接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相关岗位及职业能力类型分析,见表1。
地方产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支撑是关键。从院校、社会引进人才和产业自身培训人才是产业人才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如何保障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求实效?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的功能,校企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发展是必选路径。在此,结合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和地方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探索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途径与保障措施。
根据恩施州茶叶产业链的技术应用需求、产业特点与职业标准,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进行对接合作:针对茶叶产业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共同构建与恩施州茶叶产业相对接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开发包括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训练所对应的课程体系安博电竞,科学优化培养内容;建立校企联合评价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有效保障产业人才资源的储备。
③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实施滚动式针对性集中培训。以恩施州茶叶产业主管部门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科学制定符合培训对象特征的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和培训考核方案,按岗分类培训。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根据产业各自的生产特点,每年滚动式分期集中培训,企业内部建立员工的培训档案,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培训考核,学员的培训考核成绩及工资晋级与奖励挂钩。通过这种按岗针对性培训,使恩施州茶叶产业现有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水平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增强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自身造血功能。以恩施州茶叶产业骨干技术人员的培训为例,探索其思路如图1所示。
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以来,恩施州把产业链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以“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为重点,以“绿色食品工业、能源工业、烟草工业、矿产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化工产业”六大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格局。把“大健康”产业列为恩施州第七大产业,深入推进“产业兴州”,全力打造恩施经济“升级版”。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是恩施州惟一的高职院校,依据恩施州产业发展规划、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加强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深化专业改革,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资源的新要求,是恩施职院必须履行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神圣职责。借鉴恩施州茶叶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思路与方法,提出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的策略建议。
②以产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为助动力,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充分利用地方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保障与人才培养储备。
其一,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促进产业与地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鉴定校企合作协议,创建恩施州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大健康等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
其二,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产业人才培养储备基地为硬件基础,搭建产业与专业的对接与合作平台。
首先,以学校为主,产业企业参与,进行产业人才需求调研,获得恩施州各产业链的技术人才需求与行业企业职业要求。
其次,根据调研结果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要求,地方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合作开发与恩施州各产业链建设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由通识能力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所对应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教学标准,设计教学方案;建立校企联合评价人才质量的评价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学校、企业、学生互惠互利,确保产业人才资源的需求储备。
③以恩施州产业主管部门为推手,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以地方职业院校为依托,建立恩施州各产业的专门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职工培训基地)。
以产业具体岗位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科学构建滚动式的按岗分类集中培训的培训体系。在产业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下,职业院校与产业合作实施对产业的现有人才队伍进行专门技术的提升培训。
以政府职能部门和产业行业协会为桥梁和纽带,建立各产业的“人才培养储备基地”和“职工培训基地”,建立与各产业相对接的由校内校外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通过这种“双基+纽带+团队”的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使恩施州七大产业链人才资源建设与保障落到实处。“双基+纽带+团队”产业人才资源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对恩施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校企合作是现如今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至关重要的一个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在实现对自身的发展空间的寻求,为区域经济服务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 号)》中明确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这就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像德国双元制一样完全依靠企业的力量来发展职教。职业学校要想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最实际的可行之路,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校企合作育人,是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1]。其中校企联合办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实施高职技术教育和教学的保证,同时,也是改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备的办学条件;再就是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实现学校与行业的融合,把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融入到专业建设当中。现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对校企合作育人方面的新途径探讨如下。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3]。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以“茶叶生产和加工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茶树生产季节和学校、企业2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3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包括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完成,即第1、2学期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加技能的培养;第2阶段包括第3、4、5学期,主要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即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茶树育苗、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艺茶道、茶叶销售、茶事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也可根据企业工作程序进度要求,学生在第4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结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第3阶段指最后1个学期,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学分(如果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者,可以继续留在企业实习,在企业完成相关论文撰写工作,毕业时回学校答辩)。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将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综合素质的阶梯式上升,实现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茶叶行业岗位技能要求之间的有机统一。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练、做”为一体的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聘请综合能力较强的校外兼职教师,与实习实训单位一起培养学生,目前,实训教学内容已超过整个教学量的50%,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专业理论教学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使理论教学体现高职教育的共性特征与功能。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并行的“三证书”教育。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由于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较长,既给企业搭建了一个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解企业概况和今后工作岗位的条件。由于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学生的综合素质好,因而毕业生容易被实习所在的企业接受。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已与美国峪岭一古茶树有限公司、云南省滇红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澜沧江集团有限公司、临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15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在实习所在单位就业的比例约占80%以上,极大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学生的就业,目前,该专业每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且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95%,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职业能力较强,用人单位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一个应用性、技能性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该专业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同时,积极参与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通过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积累相关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堂讲授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
近2年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直接外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带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到实训基地参加新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培养,这些教师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100%,不但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而且能有效地对学生实验实训进行指导,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受到学生欢迎。
合作育人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化发展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树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合作理念,拉近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4]。近2年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与正大企业集团、滇红集团、普粹茶叶公司、健身茶叶公司、云南烟草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成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师生提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技能提升、技术转化、生产技术研发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能够得到落实,学生毕业时就业有了保障,大大增强了专业办学活力。
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茶叶行业发展对茶叶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同兴共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教学练做”教学模式,该专业将种植、生产、加工、审评、营销、售后管理等内容贯穿于课程建设中,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毕业生素质较高,学生毕业时均能获得“三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教师资格证书),具有就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区域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做出了应有贡献。
[1] 严新仁.校企合作育人的路径探索――以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3-25.
[2] 李国富,佘和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3(3):70-71.
高职《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是茶叶生产技术专业、茶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来鉴定茶叶品质的应用型课程。依据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强调技能、强调实践、强调应用的特点,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一条主线、三个平台、多个模块构成,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主线,建立审评与检验基础知识平台、各茶类感官审评方法与技巧教学平台和物理与化学检验方法教学平台,每个平台下按照教学要求和技能特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其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从事茶叶生产、茶叶营销及茶文化传播等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茶叶审评与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提高茶叶品质服务。为有效地实现《茶叶审评与检验》的教学目标,笔者运用五星教学理论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上做了一些探索。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特点,有必要运用五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知识针对性强,具有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在同一平台的教学内容上,前后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是一门要求学生真正做到手脑并用才能掌握其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强调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理论知识。运用五星教学模式,即在“聚焦解决问题”的教学宗旨下,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进行教学设计,正符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教学实践说明,准确、灵活地运用五星教学模式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可明显地提升教学效果。
运用五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依靠死记硬背,机械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显然这些都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运用五星教学模式设计本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发展,有利于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个子模块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介入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其学习兴趣五星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具体的教学任务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因此,在《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每个子模块教学开始时,首先通过联系现实世界存在的某种现象,提出某一问题,让学生进入到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换句话说,就是向学习者表明在完成本模块教学后他们将能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将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在“感官审评生理学基础知识”模块教学之前,提出“为什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全世界仍以茶师感官审评方法评定茶叶的质量”的问题;又如在“茶叶感官审评基本条件”模块教学之前,提出“为什么不是任何人或专业人员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能准确评定茶叶的质量”的问题;在各类茶审评方法模块或茶叶检验方法模块的教学之前,通过展示往届学生在审评或检验报告上审评或检验结果的差异,提出“为什么他们的报告结果有差异,怎样才能保证审评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等问题。提出问题的实质就是让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中,也就是给学生交待下一步学习的具体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信息空白点、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问题的关注,让学生介入研究问题,清楚下一步所有的行动、操作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解决中心问题。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提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对该模块内容的掌握。
在新模块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并将之作为新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培养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完成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在让学生建立起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让学生学好课程的目标。五星教学模式认为,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等构成,其四阶段循环圈之一是“激活原有知识”,即指导学生回忆、联系、描绘或者应用相关的已有知识经验,将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让学生觉得他们已经部分懂了即将要学的东西,从而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讲授“感官审评生理学基础知识”中“感觉基本规律”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回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采取的解决方法,以促进学生对感觉基本规律的理解;又如我们在讲授“精茶审评方法”的过程中,通常让学生先回忆已掌握的“毛茶审评方法”,在此基础上讲授精茶审评与毛茶审评的主要不同之处,尽量把新知识整合到原有的旧知识体系中达到重构,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精茶审评方法;再如在讲授“茶叶物理检验”中“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过程中电动筛转速与回旋幅度”时,让学生先回忆在学习“把盘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以促进学生对电动筛转速与回旋幅度规定的理解。
先举例告知新学内容的作用、学习方式或示范操作,用新的知识与技能展示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形成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用,当他们感到能够学以致用,就会极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安排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紧扣施教目标,先通过展示与将要教学的内容相一致的正例和反例,或提供操作示范展示某一过程,对某一过程做出生动形象的说明,引导学习者关注相关内容信息,提供学习指导。因此,我们在每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先举例告知新学内容的作用或当场进行示范操作,利用播放已录制的往届学生在初次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动作的录像资料,以此向学生说明其重要性和未正确掌握所产生的后果。如在讲授“评茶用水事先处理和煮水方法”时,先讲授未经事先处理的自来水和未煮沸或煮沸过度水严重影响评茶结果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新内容加以重视;又如在讲授“内质审评的取样与称样方法”时,先播放不规范取样方式对茶汤浓度、汤色影响的录像,以告诫学生要重视随后学习的内容与操作方法;再如在“茶叶检验方法”中各个检测方法的教学时,先由教师示范操作方法的每一过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操作顺序和时间掌控。
及时、合理安排好实验、实训环节,让学生及时尝试应用新知识和练习新技能从学习者的角度安排教学的思想也是教学理论所强调的,大多数教学设计理论都把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作为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五星教学模式认为,让学习者尝试应用新知识和新技能是四阶段循环圈的重要阶段之一,是否有机会及时地尝试应用或练习刚刚理解的知识或技能,是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环。在安排实验、实训环节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操练,根据知识类型的不同应用进行不同的练习,针对“应怎样做”的内容进行的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多次实践去掌握整个过程。如评茶过程程序操作的训练部分,在教师讲授和示范操作完成后,立即安排课上实训,并逐渐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进入实训场所反复操练;针对“记忆信息”的练习要求学生不断回忆和再认所学的内容。如本课程中“评茶术语与评茶计分方式的运用”的内容,通过提供不同质量茶叶的实训材料,让学生反复运用术语对品质的表达,以掌握各术语的内涵;针对“理解知识之间关系”的练习要求学生找出、说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在“毛茶审评方法”和“精茶审评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操作练习,从评茶的结果理解外形审评四项因子和内质审评四项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对“发生什么”的知识进行的练习时,教师设计出变式问题让学生操练,即根据给定的条件预测某个过程的结果,或针对未曾预期的结果找出错误的条件。如在“茶叶检验方法”中相关项指标检测时,常常用改变了的操作技术条件与参数,让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操作技术条件与参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以促进相关项指标检测时所用技术条件与参数的记忆。当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的反馈很重要。教师的反馈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最初练习的时候教师主要是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是随着学生的熟练程度的增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的知识迁移。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将新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中去教学应能促进学习者把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迁移)到日常工作中,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既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标准,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五星教学模式认为,鼓励学习者将新知识或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够促进学习。要让学生融会贯通所掌握的新知识和技能,必须做到:(1)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和平台。(2)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反思的能力。因此,其一是结合《茶叶加工技术》课程的生产实训,让学生审评生产实训期间每天加工的茶叶,让学生通过审评结果,提出第二天生产加工的改进意见;其二是充分利用省、市、县每年茶叶评比的机会,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所举行的评比活动,参与到评比全过程之中。活动结束时,每个学生要撰写一份心得体会;其三是在学生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时,在校企协议上明确要求接受单位让学生以茶叶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企业感官审评与检验的工作实践。在每个学生实习总结中必须有一份参与感官审评与检验的工作小结。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将五星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设计中,明显地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上,由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迟到率、逃课率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生病时仍坚持上课。
第二,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两者相互促进,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验数据显示,运用五星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本课程各项理论、技能掌握的周期明显缩短,课程考核成绩与《评茶员》证书考核的优秀率逐届上升。
第三,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操作的能力,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进入企业后,改变了过去长时间充当配角的局面,多数毕业生很快就变为工作单位审评与检验上的主角。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一年后在工作岗位上担任主角的比例达75%。
第四,将五星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设计中,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对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深刻的领会,包括对课程的培养目标都要十分清楚。其次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达到“双师型”的标准。再次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奋斗精神,还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能以学生为中心搞好教学工作。
[1]盛群力.五星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7,(24).
[2]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兼及一堂课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所共有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核心包括物质载体优质农产品品牌、管理载体组织机制模式品牌、推介载体传播运营模式品牌。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通常的表现形式为区域名称+优势产业(或产品)名称和通过系统策划和传播形成的两类。茶叶是镇江丘陵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山翠芽”属于后者,是江苏省种植业类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优质农产品是基础物质载体品牌,是特定区域内人文历史、特殊地理环境、生产加工工艺等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山翠芽茶正是由这些因素赋予的区域特色而天然孕育了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性,使镇江丘陵地区所产的金山翠芽茶叶与其它地区的绿茶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形成了相对比较优势,其品质优异,连续多次获得全国“中茶杯”评比金奖、银奖、特等奖,并两次位居同类榜首。自1985年金山翠芽茶被评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以来,在国内外各类重大茶叶展示评比中屡获金奖,如在2011年全国“中茶杯”评比中,获得6个特等奖,其中金奖、银奖各2个,获奖率和获奖数均居全省首位,在2012年江苏省“陆羽杯”名特茶评比中,夺得4个特等奖,3个一等奖。
镇江产茶历史悠久,且是南北方气候、文化过渡地带,给镇江茶文化留下了诸多遗产。唐代陆羽《茶经》就有润州产茶记载,将润州(镇江)列“八道四十三州”之一。明清《丹徒县志》记载:徒邑迤西渚山产茶,五洲山产之云雾茶品质尤佳,此茶作贡品进京。清乾隆年间,全国榷茶2400万缗,其中镇江400万缗,占1/6。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列扬子江中泠泉为“天下第一泉”,金山翠芽茶产自“天下第一泉”和千年古刹“金山寺”周边诸山,得道于名山名泉,是我国炒青绿茶中的珍品。
金山翠芽茶是利用大叶多毫茶树品种的单芽原料制成,产区是该茶树品种分布的北缘地带,其独特的品质风格与镇江的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一是地貌明显,镇江境内丘陵山峰主要由古生代石灰岩、砂岩、页岩组成,最高峰海拔370m,为苏南第一高峰。二是气候适宜,金山翠芽茶产区年平均气温15.2℃,春季降水25%左右,无霜期238天,接近乔木型大叶种茶树低温极限;丘陵山区小气候条件多样,长江水体对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三是土壤特征适合,呈南北过渡带特性,黄棕壤为主,酸碱度pH值5.1~6.0,蓄水保肥性能好,有机质、氮素水平适宜。《中国茶经》318页“茶园土壤”记录黄棕壤上生产的茶叶,属绿茶之上乘并历来是出名茶、出贡茶的好地方。
1.3.1 严格的栽培管理。金山翠芽茶独特的品质风格,不但需要特殊的自然生长环境,而且对茶树的种植管理有严格的要求。一是品种的适制性,选择多毫、芽重型大叶无性系良种茶树品种为原料,现在主要选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2个品种,其原料茸毛特多而粗,毫香纯正,百芽重可达104g,每1kg干茶单芽数7.2万个,仅为小叶品种茶树嫩芽的一半左右。二是建园选址,茶园选择土层深厚的黄棕壤,坡度小于15°的山间隙地,茶园周边种植乡土树种,营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定植管理,镇江地区栽植茶树以秋分至立冬或雨水至春分间为宜,要求低沟深植,全园覆盖,秋肥夏施。四是特殊的立体采摘面,低定短放,夏剪秋养。
1.3.2 特殊的采制工艺。茶叶采制是金山翠芽茶生产的最重要过程之一,直接决定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一是原料采摘,适时嫩采,时间在3月下旬至谷雨前后,选择芽长相近,饱满肥壮的芽苞,这时芽叶内含物最丰富;二是鲜叶处理,低温高湿,薄摊长放;三是杀青,高温快杀,透杀匀杀;四是理条整形,快理凉软,恒温轻压,从理杀整形到辉锅过程中,要保持茶叶温度在40℃左右;五是辉锅干燥,平滑挺锅,足干提香,要手捻茶叶成粉末,水分在6.0%以下即可。六是手工精制,金山翠芽茶精制以手工为主,用风选或手工簸,除去片、断碎茶叶,筛去茶末,即可包装。
金山翠芽茶外形扁平挺削匀整,色翠显毫,滋味鲜浓、汤色翠绿明亮,香高持久、叶底嫩匀肥壮是其品质风格。一般多毫类茶树品种的氨基酸含量为3.5%、水浸出物小于35%,而在镇江地区种植的金山翠芽茶原料氨基酸含量4.3%,水浸出物高达40%以上,酚氨比明显下降,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绿茶。我国著名茶学家安徽农业大学陈橼教授评价称:“此茶全芽制成,产自镇江,形似镇江金山寺宝塔,色泽翠绿,称镇江金山翠芽茶名符其实”。
组织形式与机制是管理载体品牌,是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成功的关键点。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山翠芽茶实行的是“政府+协会+企业/合作社”模式,是一种既有现实基础又有较强生命力的模式,通过由政府主导打响品牌战略,再通过区域品牌标志的授权使用,将与区域内种植金山翠芽茶原料有效组织起来,统筹生产经营行为,迅速形成了规模和区域优势。
金山翠芽茶是江苏省首批新创名茶,1985年通过产品鉴定,并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名茶展评会上以其“品质优异,风格独特”被专家委员会评为全国十大名茶,成为省内重点发展的名茶品牌之一。1996年开始大面积建原料基地,并引进名特茶微型加工机械,在省内率先完成了名特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研究,使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04年制定了金山翠芽茶省级地方标准,建立了省级标准化示范区;2004年镇江市推出五年茶叶良种发展补贴政策,补贴700元/667m2,到2009年金山翠芽原料基地面积增加一倍多,生产加工企业全部通过了QS认证;2011年镇江市政府启动了部级茶叶(金山翠芽)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金山翠芽茶示范推广提供了后援保障。通过镇江市重点农业项目、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施农业项目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和扶持,金山翠芽茶原料基地面积在逐年增长,路、涵、沟、桥、渠等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性保护设施和茶园绿化及生态环境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2012年全市有金山翠芽茶优质原料基地366.7hm2,清洁化加工设备26套,专用加工机具200多台套,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定的产地3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有26个、绿色食品认证的34个,年产量24000kg,产值5700万元,单位亩产量和产值分别较“十一五”期间增加了0.5 kg和1200元。
为保障金山翠芽茶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利益,管理和保护好金山翠芽品牌,2008年,镇江市人民政府授权镇江市茶业协会为金山翠芽品牌的唯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人,并承担金山翠芽茶的品牌建设与保护工作。镇江市茶业协会采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企业商标”双标识方法管理金山翠芽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总体思路。首先从5个方面进行制度监管,即质量可追溯制度,要求企业对鲜叶原料来源、加工过程、成品质量、入库数量等生产情况和贮藏保管、检验出库、销售数量、包装使用情况等进行登记,并每天留样备查;产销定报制度,规定每旬将产销进度等报送协会备案;监督监管制度,协调组织多部门进行联合监管;消费维权制度,设监督举报电话,统一提供对产品、地标的咨询服务;专人专管制度,组织专业队伍负责监管。其次强化了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必须经过原料产地、逐块登记、GPS定位、加工环境设备现场考查、企业自主申报、协会核实、授权使用等程序。这种做法使得茶叶生产企业主动扩大适制品种种植面积,提高了金山翠芽茶标准化生产水平。
传播运营模式是推介载体品牌,是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构建主要措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金山翠芽茶采用“七个统一”模式,即统一产地登记、统一包装设计、统一定点印刷、统一授权使用、统一核发标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宣传的模式,形成合力,将其生产力的三要素人、工具、对象等信息联合起来推介。2007年和2009年镇江市举办了两届金山翠芽茶叶节,举办了镇江茶叶品牌发展高层论坛,邀请了国内茶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了《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农产品形象》等报告会;2010年3月,镇江市政府召开新闻会,专题了正式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山翠芽;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媒体推介,让茶农学习标准化种植技术,让市民认识和了解农产品地理标志,如送科技下乡、持证农民培训、茶艺师培训等,每年有2000多人次受益,编印和发放技术资料和宣传手册3000多份;2011年江苏教育电视台还播出了“金山翠芽茶”专题宣传片。2011年3月,应邀参加了农业部“中国—欧盟地理标志研讨会”,“金山翠芽”作为中国唯一地方代表出席并作了大会交流发言;201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金山翠芽茶品牌价值升至7.38亿元人民币,比2010年的4.43亿元增加66.6%,连续3年获得提升。
金山翠芽茶属于高档消费品,目前主要销往省内以及华东、东北主要省市,并且需求量呈逐年递增态势,而产品原料基地仅366.7hm2,年产量24000kg,远远小于市场需求,供需严重失衡,不仅不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在利益驱动下安博电竞,出现仿制的劣质“金山翠芽”茶,使得本地生产比较效益逐步下降,市场声誉也严重受损。
金山翠芽茶是镇江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逐年提升,知名度不断提高,但品牌保护未形成合力,由于供需矛盾大,对市场上的假冒“金山翠芽”茶监管缺失;商家和少数生产企业以短期利益为重,对公用品牌保护则事不关已,各自为战,包装不断变化,种类繁多,不利于金山翠芽茶叶品牌声誉。
茶业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金山翠芽茶生产企业现有的各类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面积在3.3hm2以下的尤为突出,持有茶园管理工、制茶工、茶艺师、评茶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比重也很低;大多数生产企业一线职工中熟练采茶、制茶工严重缺乏,这不仅影响采茶、制茶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随着茶叶生产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的加快,茶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科技文化知识需要加快更新。
金山翠芽茶主要生产企业多数老企业是由国有、集体茶场经过改制、承包经营而发展起来的,由于部分茶园承包期偏短、企业投入机制不完善,茶园、茶机、茶厂、品牌等资产产权不清,影响了茶企业的投入、改造与发展,制约了经营者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国营和集体茶场,由于改革不彻底、配套不到位、产权主体不明确、经营期偏短,企业负责人任命制等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不仅阻碍了茶园投入积极性,还造成了企业的干部职工产生小富即安、得过且过的思想,给进一步扩大原料基地、茶园的更新改造、茶企业做大做强带来了体制与机制上的限制。
优质充足的原料是保证茶叶市场供给的关键因素,原料的综合利用率是茶农增收有效途径之一。金山翠芽茶规模基地建设刻不容缓,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成方连片发展种植金山翠芽茶原料基地的企业、合作社和个人,把扩大金山翠芽茶原料基地规模、提高种植和加工水平列入到农业扶持政策中去,在资金和项目上予以重点支持,力争用3~5年时间,把金山翠芽茶原料基地扩大到666.7hm2以上;金山翠芽茶生产企业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研制鲜叶原料1芽1叶、1芽2叶绿茶或红茶的加工工艺,以及利用夏、秋茶开发茶多酚、抹茶、茶饮料等茶食品、茶制品,为金山翠芽茶推出系列产品打下基础。
规范市场行为是保护好区域茶叶品牌的重要环节,金山翠芽生产企业要有保护意识,特别是获准使用地理标志金山翠芽的企业,应带头使用和保护区域品牌,诚信经营,维护好地方经营市场秩序。监督监管制度要落到实处,金山翠芽管理部门应会同质监、工商等有关部门组织不定期的市场检查,引导和指导茶叶营销企业,规范市场秩序;金山翠芽茶要成为农业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抓手之一,必要时运用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力武器维护好区域品牌。
任何行业都不可缺少专业人才,茶业是一个系统行业,更是如此。应实施全市茶叶从业人员全员技能化定向培训计划,首先通过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从农业高等院校招聘一批茶叶相关专业大学生补充农技推广队伍,提高技术指导与为农服务水平;其次帮助茶叶专业合作社制订相关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重点、编印培训材料、聘请外地专家等;再次坚持政府扶持、多方培训的原则,根据农事和营销特点,专业化定向跟踪培训,培养职业农民。
灵活的管理机制,是应对市场不断变化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充分发挥好现有的种植基地和茶叶加工龙头的作用;其次要走联合之路,把分散茶农组织起来,推进区域范围内的专业合作联合经营,通过合作社、合作联社等方式,将分散农户手上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再次要充分利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山翠芽区域品牌优势,集中宣传、统一打造,引导消费者、约束生产经营者,体现公共性、公益性,分级销售、优质优价,努力提高品牌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做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
镇江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文化积淀。金山翠芽茶在大力发展生产,做响品牌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弘扬地域茶文化,走文化和产业共同繁荣的茶文化产业之路。将品茶节、茶文化节、茶区旅游观光等活动以及茶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延长茶产业链,提升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充分挖掘金山翠芽茶的潜能,发挥金山翠芽茶的最大价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茶,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茶文化课程,能在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等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国茶文化》选修课程,因授课教师有限,开课班级太少,在全院影响力小,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等问题。鉴于此,笔者着手对本课程教学方法、开课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2.1改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主体地位,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显出不足,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选修《中国茶文化》课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每次开讲新内容,笔者都会让学生争相发言,讲述本地域有特色与茶文化有关的习俗,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到教学中来。2.2改变教学“手段”2.2.1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制作好教学课件,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茶艺课件的制作方法,不要把课件制作方法简单理解为制作软件的应用技术,这仅是一个方面;有两个原则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是审美原则,比如色彩搭配,针对视频通常遵循三原色(RGB)即红绿蓝,因此页面主色尽量不要突破三种颜色,不然的话会让人眼花撩乱;二是图文并茂原则,尤其是像这种更需要呈现意象的文化传承类课,要学会将课件和现场实操有机结合,呈现“以形之象,传意之美”的高颜值的文明古国文化。课件内容务必“语言流畅、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用图说清的尽量减少文字,图文并茂中的图力争原创,符合教学内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具、泡茶用水等章节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引用《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2.2.2在《中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实训室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茶艺实训室是学生熟悉和掌握茶叶及茶艺基本知识,进行茶艺表演训练的场所。通过各类茶样、茶具展示,结合主要茶品的鉴赏和沏泡训练,使学生拓展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茶艺实训室的主要实训项目有:识别并了解各式茶具的功能及用途、各种茶叶的鉴别方法、茶艺的基本要素、茶艺的分解动作及训练、乌龙茶行茶法、红茶行茶法、绿茶行茶法、普洱茶行茶法、花茶行茶法等。通过茶艺实训,使学生能够辨认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普洱茶、铁观音、冻顶乌龙茶等名茶,熟悉掌握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并进行茶艺表演。实训室的建设必须坚持茶艺实训的仿真性,环境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氛围,必须具备屏风、字画、插花、多媒体等设备,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其涵盖美学、表演学、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元素,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背景文化对各类茶艺进行创作和演绎安博电竞,设计合理科学完整的茶艺过程,在合理、科学、完整的基础上设计富有美感的茶艺。
3.1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些年,有不少地方结合当地茶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把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而我州既是茶叶大州,又是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如何让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恩施职院应该大有作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导游基础》、《旅游文化》中虽然已涉及到茶文化,但内容简单,短短的几个学时远远不够了茶文化的内涵。因此,我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课程非常重要。3.2弘扬中国茶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茶文化》作为公选课:其一能开辟学院其它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其二能使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从自然的角度认识茶,从文化的角度评析茶;其三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等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培养师资,在全院各大专业推广茶文化的学习。3.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饮茶作为保健康乐,净化精神,传播文化的纽带,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应社会上许多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销售企业和茶叶爱好者的需求,进行社会培训和职业能力资格认证,提升各大企业形象,为精品名牌的实施和发展打下基础,同时突显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坚持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手段、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茶园、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健全投入和保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和市场监督体系,大力弘扬茶文化,推进茶产业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重要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
(一)坚持高标准制订发展规划。年全市茶叶生产目标任务是:茶园面积81万亩,比增0.88%;茶叶总量6.43万吨,比增8.43%;毛茶总值13.82亿元,比增19.55%;商品茶产值31.51亿元,比增18.06%。各级人民政府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按照“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的原则,坚持基地生态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高起点、高标准制订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并根据市场变化和生产发展不断修改完善。
(二)强化茶叶质量监管。进一步贯彻落实政233号《市建立茶叶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精神,强化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茶叶主产区的县(市、区)、乡(镇)、村、企业要层层签订茶叶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推动茶叶质量安全各项措施落实。同时,要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市、县两级整规办要牵头负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茶叶生产季节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及时研究解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卫生部门要加强茶叶加工、经营场所的卫生监管,严格茶叶加工企业环境卫生条件、卫生防护、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审查;工商部门要严格审核茶叶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资格,吊销不法企业营业执照;质监部门要严格茶叶市场准入,加强对茶叶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监督,严肃查处掺杂掺假和经营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农业部门要加大打击销售禁用农药违法行为力度,建立高残农药销售使用档案,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农药的使用;公安部门要密切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对构成犯罪的,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茶业部门要深入茶区,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普及茶园管理、茶叶无公害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及科学用药知识,积极引导广大茶农使用低毒低残生物农药,提高茶农安全用药的意识,帮助企业建立必要的质量保证制度,提高茶叶加工的科技水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茶叶注册企业出口产品的把关,加强出口企业卫生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管。
(三)大力实施茶叶“绿色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在现有茶叶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的基础上,年重点总结推广福安市获得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先进经验,在全市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和无公害茶园建设,推广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着力提高全市茶叶卫生质量水平。凡取得绿色食品AA级标志使用权或通过有机认证、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茶叶厂(场),报市政府批准,市财政从茶叶专项中给予每个产品2万元的奖励。
(四)狠抓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按照市政府提出的茶叶“工程”目标要求,年全市计划改造新植茶园4万亩。四个县(市、区)作为乌龙茶原产地,要在品种结构调整上先走一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寿、周等县(市)品改任务较重,要克服困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同时,要充分利用省茶叶研究所的种质资源优势,进一步调动福安、福鼎广大群众繁育茶树苗木的积极性,确保完成农业部下达福鼎的全国茶树良种繁育中心的国债项目,并通过几年努力在福安市甘棠镇和福鼎点头镇建立两个部级的茶树良种繁育中心。
(五)积极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中央已出台政策对茶叶采摘、修剪和加工机械进行补助,茶业部门要配合农机部门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大力促进茶农和茶叶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茶叶机械,今年重点做好示范片和示范点工作,以点带面,推进茶园机械化进程。
(一)大力培育和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扶大、扶优、做大、做强”的原则,鼓励优势龙头企业采取联合、股份、兼并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茶叶企业集团,提升竞争力。福安市已组建的坦洋工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要努力做大做强;福鼎市和蕉城区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尽快组建福鼎白茶和天山绿茶股份公司,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增强我市茶叶三大公共品牌的竞争力。此外,各县(市、区)都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区外企业投资经营,不断提升我市茶叶产业化水平。
(二)大力推进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扩大具有闽东特色以及市场前景看好的名优茶,如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工艺茶和名优绿茶生产,优化茶类结构。大力推广“良种+机械”的品种结构调整模式,大力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各县(市、区)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加大名优绿茶、乌龙茶、红茶和白茶加工机械的投入力度,同时做好名优茶加工的规划、布局工作,做到品种结构调整与名优茶加工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全面提高茶叶产品的加工水平和档次,提高经济效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支持茶叶加工企业以科技为先导,大力研发新产品,注重茶叶的精深加工,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一)不断完善茶叶市场流通体系。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茶叶市场的培育力度,本着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竞争有序、不宜重复的原则鼓励支持区内茶叶专业市场建设。“中国海峡大茶都”是我市有规模、上档次的茶叶专业市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市茶叶流通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统一思想、顾全大局、采取措施,大力支持中国海峡大茶都建设。工商、公安、质监、卫生等部门要成立茶叶市场管理稽查队,对强买强卖、掺杂使假、短斤少两、欺行霸市、偷逃规费等不法行为,予以动态稽查,依法查处,公开曝光。对无照收购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工商部门要依照有关法规坚决予以取缔。各县(市、区)可根据茶叶的生产与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本着相对集中的原则在辖区内建设小型茶青、毛茶交易市场,以方便群众,促进流通。
(二)加快建立茶叶市场准入机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茶叶企业的引导和整顿,优先帮助有规模、有技术、环境卫生条件好、证照齐全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申请QS许可,全面推进茶叶市场准入工作,确保我市茶产业健康发展。质监、茶业、工商、卫生、环保等职能部门和茶业协会要大力宣传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的茶叶企业,应依法查处;对生产条件差、管理粗放、卫生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应依法予以取缔。凡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严禁出产和上市交易,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掺杂使假行为。
(三)精心打造茶叶知名品牌。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天山绿茶”和“玉观音”等公共品牌,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要认真组织实施茶叶“工程”,不断优化茶叶品种结构,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努力提升茶叶品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对外影响,树立茶产业新形象;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举办或组织重点茶叶企业参加全国性茶事活动,提高茶叶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年要在成功举办投资洽谈会山海协作暨茶产业推介会专场招商活动、“首届中国白茶节”的基础上,积极准备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继续在几个重点县(市、区)举办各种类型的“斗茶赛”活动,并在重点销区的籍茶叶营销企业、茶楼、茶店,建立品牌茶叶销售专柜,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要组织开展“十佳茶叶生产乡镇”、“十佳茶叶企业”、“十佳制茶能手”、“十佳种茶能人”和“十佳关心茶产业发展名人”的评选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茶叶创品牌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依靠科技进步。一要继续加强院市合作。依托与利用省农科院的科技人才优势,认真实施“院市合作协议”和“十年共建规划”,不断提升闽东茶产业科技水平。二要加强茶叶技术培训。一方面是创造条件认真做好市、县二级茶技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专业学习、业务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更新知识,提高茶技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对重点茶区采用省、市、县三级茶技部门联合,实行“材、统一师资、财政支持、集中培训”模式,分期分批培训2000人次,其它茶区则采取茶技人员进村入户小范围集中培训等形式,培训8000人次,二项合计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0期10000人次,从而不断提高茶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三要加快科学与成果转化。以市茶产业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采取“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科技资源优势,通过取长补短实现研发与需求对接,推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不断提高茶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合作,加快“中国白茶研究所”建设,不断提升福鼎白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