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电竞茶文化与茶艺(合集7篇)
安博电竞(一)台湾茶艺文化源于闽粤工夫茶之好客随俗风尚,又融入江南文人茶之风雅,形成独特的台湾茶艺文化
1.追溯台湾茶艺的由来,最早应发源自中国广东潮洲的工夫茶小壶泡。据史料记载1662年郑成功,当时郑氏的官员、部将以及来台的垦荒农民,多为闽粤人及江浙人,都有饮茶之俗,如明郑时期沈光文,是位爱饮茶的浙江文人,在台湾创立“东吟社”,写过茶诗:“秋到加餐凭素字,更深吸露饱空华,明朝待汲溪头水,扫叶烹来且吃茶”;乾隆年间周澍从台湾返回内地后,写了:“寒榕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梢雾重瓦沟鸣”,并注解到:“台湾郡人茗皆自煮,必先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可见当时闽粤工夫茶已在台湾流传。
2.台湾自70年代末起,经由无数本地茶人、茶会、茶馆的专注钻研传习延展,点点滴滴融入了佛教禅宗观照、台湾现代生活氛围、以日本茶道模式为主体;到现在,已然转化演绎成与本来源头全然互异的一套包容极广的饮茶与生活学问,形成了独特的台湾茶艺文化。
(二)大陆茶艺文化源于唐前茶饮,兴于唐烹宋点、创新于明清瀹饮,伴随台湾茶艺概念的出现,形成了以泡茶技艺和品茶艺术为主的茶艺文化
1.《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采摘并利用茶叶了;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反映了西汉饮茶成风,而且还有专门的用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代文人杜育写了《F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蕨生F草,弥谷被岗”这是一首专门写茶的诗赋,涉及茶之性灵、用水、择器、观汤色等各方面。可以看出,茶已不是简单的用于解渴、提神、保健需要,还具备了冲泡、品饮要求,标志着中国大陆茶艺形成。
2.《封氏闻见记》卷六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博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可见唐人饮茶就有一定的观赏性了;到了宋代更是流行点茶、斗茶,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形象描绘了分茶表演:“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奇奇怪怪真善幻。”因此中国大陆茶艺文化达到鼎盛时期。
3.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饮用散茶后,逐步形成了瀹饮法。这是我国茶艺文化上的一次创新,同时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它是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品茶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4.当20世纪70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后,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提出“茶艺”一词,并被广泛接受,同时传至香港和大陆。
据文献记载,台湾栽培茶树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台湾现在供制造“包种茶”“乌龙茶”等的优良地方品种,是先民由福建带来的闽茶品种,被称为“唐山”茶种过台湾。连横所著《台湾通史》中也提及“台北产茶约近百年。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植于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相传植。”
以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茶道教室”所配备的茶具为例,多人用泡茶器具包括:茶壶、壶垫、茶船、茶杯、杯托、茶盅、茶荷、渣匙、茶勺、计时器、奉茶盘、茶巾、茶拂、备水器、茶罐、品茗杯、闻香杯等,大陆在80年代开始兴起茶艺文化时,还未涉及闻香杯,后来随着台湾茶艺文化在大陆的传播,现代茶楼为了更好的体现茶香,也纷纷使用闻香杯。尤其是台湾早期流传的工夫茶的茶艺表演对大陆茶艺表演程序的创作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但无论两岸茶艺届如何定义茶道精神,最终都是指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的逐渐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升高,促使人们的生活品昧、精神层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喧嚣的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人们疲惫的身心渴望获得缓解,体验一份宁静致远、顺其自然的情怀,体现茶文化的茶艺馆应运而生。悠悠琴声入耳,缓缓斟茶,细细品茗,使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
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茶文化的传播范围极其广泛,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热爱饮荼,茶文化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有千秋。在中国,茶文化则是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文化底蕴与礼仪文明。
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喧嚣与尘世渐渐模糊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渴望身体与精神得到放松,体验种顺其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此时约上三五好友或是独自前往一个清静的地方,听琴品茗,欣赏诗书文化,放松身心于茶艺馆的环境中,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承载者,深深渗透在茶艺馆空间设计的各个方面,茶艺馆的空间氛围营造又反映出茶文化在中国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茶艺馆的设计中,了解茶文化、反映茶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礼仪的继承和发扬。在我国,因地方与民族的不同,饮茶文化也稍有差异。汉族相比其他民族茶种类较多,历史悠久,在日常交往中,以茶待客,客来敬茶。地方茶文化中北京人喜欢用大碗饮茶,广州人喜好喝早茶。因此,茶文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饮茶习惯,但反映出的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礼仪的继承和发扬。
经过翻阅相关资料与调查研究,可以将茶艺馆分为仿古式茶艺馆、园林式茶艺馆、现代式茶艺馆、主题型茶艺馆和综合型茶艺馆。
仿古式茶艺馆遵循古代传统习俗,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中国茶文化的内在涵义,并以现代的方式演绎出来,为消费者呈现不管是环境、服装、茶具、装饰还是语言、表演等方面,全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服务。
园林茶艺馆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建立于相对较开敞的场所,一般依山傍水而建,多用于景区等开阔地带。园林式荼艺馆的风格多种多样,但大体都崇尚清新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相比室内的品茗场所来说更使人获得宁静致远、心旷神怡的效果。因它在选址、环境等因素要求高,所以数量相对较少。
现代式茶艺馆多紧跟时展潮流,因经营者的不同兴趣、审美建立形式多样的品茗场所。在现代茶艺馆的设计中,最多见的是家居厅堂式结构。现代式茶艺馆的设计各具特色,有传统的拱形门、中式传统镂空屏风,也有现代筒约的回廊造型;有彰显华丽的室内传统装饰,还有体现高档气质的陈设壁柜。现代茶艺馆多与时代融合,对人们的需求的满足也逐步完善,注重开发茶艺的研究,力求为顾客提供质高价优的选择。
主题型茶艺馆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为蓝本,将文化的主题渗入到品茗场所中,渲染茶艺馆的文化氛围,是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主题型茶艺馆多以乡土民俗、戏曲、书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辅以茶艺的表演与展卖,丰富茶艺馆在我国的形式结构,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
综合型茶艺馆为满足顾客的个体需求,追求人性化的经营方式,以茶艺为基础,还添置自助餐、咖啡、、住宿等服务内容,顾客至上。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茶文化随着历史的显现与变迁中,需要一些固定场所用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承载茶文化的茶艺馆应运而生。茶艺馆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表现,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在中国,茶艺馆随着社会发展,其功能和文化内涵也在逐步完善与传播。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经过漫长的萌芽期与形成期,终于进入发展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茶艺馆的规模、类型、设施都在逐步完善中。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当代茶艺空间的设计中既要体现传统的设计思想,又要不断结合现代技术更新向前。中国茶艺空间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引导。纵观茶文化的历程,其道家的精神内涵,儒家的礼仪文化以及佛家的境界思想体现于茶艺馆的设计当中。现代的茶艺馆不仅要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更要结合地域环境和文化主题,体现当前的时代特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根基,传承并创新文化精神,创造有鲜明民族文化符合当代审美的茶艺馆。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品茶作为一种健康、时尚、高品位的生活艺术和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高雅且富有品味的新兴职业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文化与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一方面,为使学生获得一项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为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但是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的力度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结合课程和中职学生实际,改进并应用合适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法指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某种形象和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明而实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介绍宋代点茶法时,由于宋代的茶叶和茶具都与现代差距很大,如果仅靠语言描述,学生恐怕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这个“点茶”到底是怎么做的,通过一段点茶演示视频则可以一目了然。看完视频后,学生对这种与现代迥异的饮茶法充满好奇和兴趣,教师再对视频中看到的茶叶和茶具进行详细介绍,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介绍茶树形态时,对于北方几乎没有见过茶树的学生来说,如果仅靠语言描述灌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茶树的特征会显得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在课件上放几幅不同类型茶树或茶园的图片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原来茶树是这样子的呀!”看着图片,学生一起说出几种类型茶树的区别,教师引导并进行总结,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也收获成就感。
引导探究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于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新感受,树立清晰的观念,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讲授红茶分类时,向学生展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样品,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形状、色泽,闻到它们的香气,喝到它们的味道,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教师再引导分析总结三类红茶的特点。教学实践发现,相对单纯的讲授法,引导探究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和语言组织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运用情感和环境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中职学生在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的学校中,往往处于“”的状态,常常表现出基于自卑下的“自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1]。因此,让学生在熏陶和耳濡目染中接受美育是必要的。
在茶艺课上,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仪表美、仪态美和语言美。茶艺表演开始,学生都静静地观看,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讲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2]。幽雅的环境、轻柔的音乐、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训练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逐渐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茶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茶叶基础知识、茶叶冲泡、茶艺表演和茶事服务等内容,以实践操作部分为主要内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主要以茶事服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性,通过学习达到岗位资格要求[3]。
例如,将乌龙茶茶事服务作为一个项目,首先教师要进行项目设计。此项目让学生进行完整的乌龙茶茶事服务流程演示,内容主要包括乌龙茶基础知识、乌龙茶茶艺表演、茶事服务等。通过项目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所学乌龙茶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到实践中。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团队,团队由8名学生组成,分成两个小组,A组负责乌龙茶主泡、茶艺解说、茶叶基础知识介绍,B组学生作为茶事服务中的顾客品饮乌龙茶,提出疑问并给出评价。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通过模拟训练适应岗位寻求。接着,进行项目计划制订。团队内两个小组双方商议创设的情境,要求项目过程全面涉及项目目标。接下来,开始实施计划。A组学生负责乌龙茶的冲泡、茶艺解说及解答关于乌龙茶知识的疑问;B组学生负责品饮、评价、提出和乌龙茶有关的知识问题。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及与他人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最后,采取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方式对本项目进行检查评价。
[1]梁卫华.谈茶艺教学中的美学渗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一.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宋代文化从特质上来说,是一种精致、内敛的文化。庞大的士大夫阶层就是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把茶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使“斗茶”成了上层社会盛行的一种带有文化品位的高雅行为,尤其是皇帝(如宋徽宗)爱好与王公大臣们斗茶,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宋代人崇尚的斗茶,是先把半发酵的茶饼(膏)研磨成粉末,冲入初沸的开水,即浮起一层白色泡沫,观察泡沫的浓度、亮度及白沫保持时间的长短,以定斗茶的输赢。衡量斗茶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二是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汤花要求色泽鲜白,汤花均匀程度适中,叫做“粥面粟纹”。斗茶标准,正如蔡襄所言:“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斗茶中不仅讲究茶叶加工要求,也讲究斗茶的工具、斗茶的方法等。黑釉茶盏因为便于衬托茶沫、观测茶色而备受饮茶、斗茶者的偏好和喜爱。宋人祝穆:“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算。”宋徽宗《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生毫条达者为上。”在这种斗茶文化中,对茶具的使用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黑盏成为当时流行的茶具。黑盏不仅符合斗茶的要求,还体现了宋型文化中对朴素简淡美的追求,体现在陶瓷上就是对单色釉瓷器的厚爱。可以说,宋代的斗茶文化和黑盏的使用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特点。 二.吉州窑的定位 在“斗茶”文化影响下,宋代黑瓷的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宋代大规模生产黑瓷的主要有建窑和吉州窑两大窑厂,但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及建窑。据学者研究,从胎体上看,吉州窑黑釉产品大部分呈现黄褐色,而建窑的黑釉盏则大部分呈现出深黑色或者紫红色。在釉色方面,吉州窑黑釉产品的釉色绝大多数是黑中带褐,建窑黑釉则多为匀润深沉的黑漆色。此外,建窑黑釉的釉层要明显厚于吉州窑。釉的化学组成方面,两窑黑釉产品在氧化铁、氧化钾、氧化钙等几项主要数据上差别都不大。但是,建窑黑釉产品的氧化铝的含量则高于吉州窑。由于氧化铝能改善釉的性能,降低膨胀系数,提高玻璃相的熔点和粘度。膨胀系数大,则熔融粘度大,宜于施厚釉。同时,建窑黑釉产品的氧化铁含量也稍高于吉州窑,这就决定了建窑黑釉的色泽要深于吉州窑。 吉州窑黑釉因含铁量比其它窑口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相对要高,故烧成后,釉质肥厚莹润,黑色深沉柔和,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纯黑者少,釉薄处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胎釉方面来看,建窑黑釉产品深沉的胎体和釉色也似乎比吉州窑黑釉产品更适合于斗茶。正如蔡襄所言:“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此外,建窑所在的武夷山地区是当时生产名茶的主要地区,斗茶首先就是在唐代产生于福建建安一带。到了宋朝,建安北苑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茶区,为决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遂使斗茶兴隆起来。北宋中期,斗茶逐渐向北方传播而流行于全国。 所以在宋代,建窑黑釉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吉州窑黑釉。或者说,建窑主要供上层社会斗茶使用,吉州窑黑釉产品则多为民间使用,且功能不局限于斗茶。从吉州窑出土和传世的作品来看,吉州窑剪纸贴花主要以碗为主,产量在诸品种中占有一定比例,已经成为代表吉州窑独特风格的成熟的产品,碗主要用作茶盏,显示了其同建窑差异化竞争的态势。 三.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艺术 吉州窑既然在陶瓷品质上无法和建窑竞争,就必须扬长避短,发挥民窑的优势,以装饰手法和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取胜,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吉州窑剪纸贴花艺术就是在这中背景运用到陶瓷装饰中去的。剪纸贴花艺术并吉州窑首创,据宋初陶毂的《清异录》中“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等三项与点茶法有关的茶艺记载,我们可以找到吉州剪纸贴花产生的原因。 “生成盏”。说的是有个叫福全的僧人,茶艺高超,“饮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茶百戏。讲的是“生成盏”同一类事情,“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允,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草虫画花草之属,纤纤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漏影春。关于茶是这样记载的:“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意思是说,作为方法,是先把镂刻有精细花纹的剪纸贴在茶盏上,撒上末茶以后揭去剪纸,形成花瓣纹样,然后用荔枝的果肉当叶子,用松子、银杏等珍味做花蕊,再以沸水冲泡,花、实翻腾,如影如幻。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同时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 《清异录》成书于北宋初期,书中所描绘的“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的习俗当产生于更早的唐、五代时期。据相关学者研究介绍,唐代已经有剪纸贴花瓷器。1997年在河北省先后发现了三件饰有剪纸花样的唐代瓷器,经文物专家穆青先生鉴定,其特征与唐代河北邢窑和早期定窑较为接近。吉州窑和北方定窑的紧密关系已为众多研究者所认同,所以吉州窑继承了北方剪纸贴花陶艺并发扬光大,在这个基础上又发明木叶贴花这一比剪纸贴花更为简便的工艺手法,使吉州窑锦上添花。 唐代剪纸贴花瓷器是利用剪纸直接将纹样贴印在瓷器上。黄釉剪纸贴花是在划刻好席纹或戳点纹的壶体上先粘贴好剪纸花样,然后施化妆土,稍干后将剪纸连同附在纸上的化妆土一同揭下,一幅美丽的剪纸图案就贴在瓷器上了。施黄釉入窑焙烧后,被剪纸覆盖的部位呈现出较深的胎体本色,与施化妆土部位的浅黄色形成鲜明的反差,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黑釉剪纸贴花的工艺原理与黄釉基本相同,先在胎体预定位置粘贴好剪纸花样,然后施黑釉,稍干后将剪纸连同附在纸上的黑釉一同揭下,入窑焙烧后就形成一幅黑白分明的剪纸图案。这些剪纸全部采用“折剪”的技法,经过精心构思和巧妙折叠,剪出各种匀整、对称的图案。“折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充分发挥剪纸艺术特色的一种技法,经折叠、镂空后产生的反复、对称的形式美感,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p#分页标题#e# 古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剪纸贴花下艺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为单色剪纸,直接把剪纸纹样贴于器物坏胎上,施上一层釉,待釉干后再剔掉剪纸纹样,就得到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另一种是双色剪纸,将剪纸纹样直接贴在已上过含铁高的底釉器上,再薄施一层含铁低的石灰钙型竹灰釉,然后剔掉剪纸纹样,就出底色纹样来,入窑高温烧制,两层釉变化出各种窑变色釉,底釉与而釉色彩既有细微的区别又和谐统一,得到釉色和胎色对比深浅相映、动静相辅的装饰效果,在浅淡的底釉上呈现出深色的剪纸纹样。古州窑剪纸贴花器无不透出一种朴素而又和谐的美,天趣盎然;或双凤对对,或梅花朵朵,得自然之趣;或内书“金玉满堂”、“龟鹤齐寿”等吉语,流露出浓郁的民间气息。 此外,根据观察和生产便利的原则,吉州窑剪纸贴花中的剪纸确切来说刻纸。刻纸虽为剪纸的一种,但两者毕竟不同。首先,从构图形式上来看,剪纸多为折剪,图案呈均衡、对称性,目前从吉州窑剪纸贴花器中图案多呈非对称性,常见的多为飞龙、莺凤以及梅树等动植物的剪影。特别是剪有“金玉满堂”、“龟鹤齐寿”等文字的器物;其次,从生产便利的角度来看,刻纸可以多层纸张叠放进行刻制,提高了生产效率,作为民窑的吉州窑追求的就是这种经济效益。 吉州窑剪纸贴花艺术学习借鉴北方定窑的事实,并不能掩盖其光芒,吉州窑就是在学习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南宋时期,吉州窑又烧造出具有承前启后的彩绘瓷,这是吉州窑烧造技术的又一大成就,并对景德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蒋玄怡先生在其名著《吉州窑》:“吉州窑瓷器内容极为丰富,是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华,而地方性风格尤为显著”。正是对吉州窑地位和风格特征的肯定。
中国的茶文化与酒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之博大,影响之深远,彪炳千古。据中国的《汉书食货志》记载:“酒为百药之长,饮必适量”;唐代大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惟茶为万病之药”。由此可见,茶、酒与中药一样,可谓中华文化之物质“瑰宝”,对华夏儿女,世世代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代陆羽著《茶经》,北宋朱肱撰《酒经》,开创了中国“茶道”、“酒道”文化之先河,向世人展示了华夏民族之睿智,为灿烂的世界文化增光添彩。 1茶,茶艺,茶道 提起“茶”,首先就让人想到清静、高雅、健康。的确,喝茶使人健康,是“茶”之第一要义。否则中国的茶文化不可能久长。中国的茶叶品种大致有红茶、绿茶、清茶(乌龙茶)、白茶安博电竞、黑茶、黄茶6种[1]。有人喜爱喝绿茶、清茶,有人酷爱红茶;福建同胞喜爱喝“工夫茶”,而江浙苏杭一带更爱喝早茶,就连藏族同胞每天都要喝自己精心制作的酥油茶,这已成为生活习惯。更有甚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茶。品茶、赏茶、饮茶、喝茶者,在品茗绿色、健康、恬淡、雅致的感觉之时,不知不觉、或多或少会有“品味人生”之感觉,达到清心寡欲、宁静致远之境界。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经过现代科学实验发现,茶叶中所含有机化学成分多达450多种,无机元素40多种,如儿茶素、植物碱、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1]。这些化合物中很多具有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的作用,如茶多酚类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抗菌、抗过敏等功效。美国医学基金会主席J.H.Weisbarger指出:“茶多酚将是21世纪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效果的化合物”。可见茶与人的生活、人体之健康的密切联系。 提起“茶”,就会让人想起茶艺表演。茶艺表演基本上都是由年轻貌美的姑娘来操作完成。相反,基本上很难看到有年轻英俊的男士端坐于前,为你呈上一段美轮美奂的茶艺表演安博电竞,否则,不管你的茶品多么高雅,茶的质量多么上乘,都很难打动消费者购买的“芳心”。由此,不难想象,高档茶叶的形象为什么基本上都是由年轻貌美的女士去采摘,英姿飒爽的妙龄采茶姑娘在山涧歌声飞扬。每到一个与产茶、卖茶有关的地方,或者是品味较高的茶坊,都有茶艺姑娘的表演。不管所用茶具昂贵与否,不论所泡茶品的质量高低,在赏、沏、闻、品、饮、鉴之中,你都会体验一番中国茶艺之精湛、美妙、柔雅,不知不觉间领略清静、雅致、恬淡之感悟。提起“茶道”,可谓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的说法较为简洁,“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3]。而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7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4]。庄晚芳先生提出“中国茶德”,并归纳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5]。 总之,“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饮茶之和美仪式,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被国人认为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以笔者之见,“茶道”,首先是“茶”之“道”。没有了物质基础,“道”何以为“道”?提及此,就不得不说“茶”的由来。茶品不同,其制作工艺各异,也因而塑造了红茶、绿茶等的不同味道及营养成分。茶树之栽种、保养、管理;茶叶采摘的时令选择;加工制作工艺之选用;包装技艺和材料之讲究;营销方案之优化,路线途径之取舍等等,都构成了“茶道”之物质途径和基础。一个上好的茶品,就是各个环节的最优组合;然后才有了茶具之精选,用水的讲究,才有了沏茶、赏茶、饮茶之精美茶艺展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茶道”实乃天、地、人、物的优美组合,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押一口,闲适恬淡,神清气爽;喝一杯,心旷神怡,宁静致远;泡一壶,清心寡欲,品味人生。所以茶道乃和美之道。 2酒,酒艺,酒道 酒,白酒,是男人的风骨。酒使人亲情,让人亲情融融,感情和聚;酒使人温情,让人其乐融融,关系融洽;酒使人激情,让人心跳加速,热血沸腾;酒使人豪情,让人意气风发,万丈斗志;酒使人灵感,让人思绪万千,创意无限一部《红高粱》,红遍了大江南北,捋袖挥汗的一群男儿,酿造出了醇美甘洌的高粱酒,演绎出中国人酿酒的风流倜傥,铁骨铮铮。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历史豪侠剧中的典型镜头,透视出了中国男人的豪爽气息、阳刚气质、豪情气概。有宴必置酒,无酒不成席,显示出了中国人的好客,好礼,好交友。一部《三国》,一部《水浒》,一部《红楼梦》,没有酒,何以传神栩栩,流传千古?古来诗酒多风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豪情万丈;“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那是太白诗仙的恣肆飞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是杜甫诗圣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切哀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是东坡居士的浪漫倾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是王维对友人的挽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是柳永对前途和人生的无奈。 古来仁人志士为中华灿烂的诗歌艺术文化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问世间酒为何物?使人如此的眷恋,如此的不舍。欢天喜地时要饮酒,悲欢离合时要喝酒。亲朋好友相聚,金榜题名之时,竞技胜利时,谈判结束后等等场合下都要举杯庆贺。没有酒,缺少了几多欢喜、几多欢乐、几多人生的畅意啊!笔者没有大男子主义,但纵观历史,有酒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与男儿征战疆场、忙碌仕途、传情达意息息相关,与男子的喜、怒、哀、愁,悲、欢、离、合息息相连。故,中国之酒道的“酒艺”表演,亦应阳刚男子来演绎、来呈现、来表达,才能升华出中国白酒的风骨和内涵。没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了挥汗如雨,没有了勃勃阳刚之气息,没有了豪情万丈之气势,何来“酒艺”之再现?#p#分页标题#e#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纵使红楼梦酒业如何用12个丽人来演绎,五粮春如何用美女在电视上代言都是不太适宜和恰切的,都无法呈现中国白酒之“风骨、阳刚、豪情、醇美、甘洌”。“竹林七贤”,如今凝化在了蜀南竹海的忘忧谷中,穿梭历史的时光隧道,让我们浮想联翩他们的个个放浪形骸,对时势之不羁;同时也使人想起,他们何偿不是对中国白酒甘美香醇的真实写照和生动演绎呢?而论酒道,则其是酒的历史传承、生产酿造、酒物纯美、营运商贸、品饮鉴赏、生养长寿、文化演绎等的总括,是与美醇琼酿白酒相关的“天道”、“地道”、“人道”和“物道”的和谐统一,“酒道”,乃“和谐之道”[6]。 3小结 可以将“茶道”的“茶性”谓为“阴”,是“静”,即静谧、雅致,其核心是“和美”;而“酒道”的“酒性”是“阳”,是“动”,是酣畅、豪情,其核心是“和谐”。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就如中国太极图之“阴阳”两极,是阴阳的相生相伴,动静之有机结合,诠释了中华文化之和美与和谐,是两者的有机统一。饮赏恬淡闲适、宁静致远茶道之时,亦应品茗中华茶文化之“和美”内蕴;酌鉴甘洌醇美、热情豪放酒道的当儿,更该玩味中华酒文化之“和谐”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也正逐步朝着专业、创新等多方面发展。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有效结合起来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观念,不仅体现了仁、义、礼、德等道德观念,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随和美。总的来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指以茶叶为产品而展开的各类生产活动的总和,可被视为一种行业领域。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接触茶叶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因素,比如说,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意境、茶艺操作时产生的丰富联想等。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茶礼、茶艺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则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我国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了确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可以顺利进行,各阶段的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以此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个方面,例如,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历史性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宣扬和传播,使得饮茶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伴。根据地域和民族习性不同,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展现形式也不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艺和茶礼,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除了观念渗透之外,还体现在图案、文字、色彩等多个方面,为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注入了许多时代元素。
就目前平面包装设计理念来看,为了使产品包装吸引眼球、蕴藏深意,就必须在传统图形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组、创新,进而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若想将茶文化的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首要任务就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茶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设计师在对茶叶包装、画册设计、LOGO设计以及茶叶海报宣传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将与茶相关的诗词和书画充分利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茶文化。与此同时,为了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观赏性,设计师往往会将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与时尚理念结合在一起,不断赋予茶叶包装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展设计内容和形式,使包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总而言之,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有效结合,打破了传统茶叶包装一层不变的模式,赋予了茶叶包装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应用最为频繁,最常见的图案有茶叶、茶具、茶画以及茶种植等,并在此基础上装饰写意的山水画或侍女图,使整体包装设计生动、形象,具有观赏性,不同风格的图案设计赋予了茶叶包装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赐予了茶叶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审美习惯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很多平面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构造的时候,会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推出不同风格的包装设计。风格迥异,使茶叶包装可以在没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的美感,无形中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图案为主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必须以各种几何曲线和抽象纹样作为表现手法。这样一来,才能够将简约、抽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传达,推进图形表现手法的更新。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大多是与茶相关的诗句,比如说,“扬予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些诗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意境和神韵。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很多设计者会将文字设置成不同的字体,比如说,篆书、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变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部分平面设计者会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泡茶工艺,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具备了美学的内涵。2.4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色彩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所以,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十分注重的一项内容。目前,市面上茶叶包装的色彩多以绿色为主,绿色,既是茶叶本身的颜色,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的包装设计,可以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近来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设计者转换为色彩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比如说,红色、黄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喜庆和高贵。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凸显茶叶的尊贵。除此之外,金、银、黑、白也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其中,金、银两色代表着华贵、高档;黑、白两色代表着神秘、雅致。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赋予茶叶包装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可以预见,在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色彩被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打破传统设计格局,使设计效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图案、色彩、文字作为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几个重点要素,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然而就目前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包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近年来,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大部分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使产品看上去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据相关部门调查,这种设计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档次,但却与商品的属性背道而驰,很多市价上千元的产品,茶叶的实际价格也就100-300元。这种过度包装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同时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约束,加上企业缺少职业道德,从而导致该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目前,大多数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倾向于通过产品包装判定产品品质,所以,精美的包装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消费观念却助长了茶叶过度包装的气焰,使茶叶包装市场陷入奢靡浪费的局面。
首先,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任何行为的约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茶叶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国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现象越演越烈。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促使茶叶包装设计朝着节约化、美观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对茶叶包装设计中涉及到的内容、材料、要素、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以此来制定符合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倡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企业是开展产品包装设计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产品包装效果,所以,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过度包装的陋习,应加大惩罚力度,反之,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产品包装则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企业还要通过茶叶包装设计的独特性获取市场竞争力,杜绝出现雷同的情况,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绿色环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茶叶包装设计中,除了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和包装设计行业的稳步发展,促使经济、文化向更高一层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对当前茶叶包装过度的现象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将该问题解决,以此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美观性。
[1]彭醴纹.浅谈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4):194-194.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夏兵,张士康,汪一飞等.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36):110-113.
[4]欧阳晋焱,周爱民.中国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叶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3(8):39-40.
从开始进口茶叶至今,英国人爱茶的形象已经维持了长达400多年,茶也从最开始只属于贵族的奢侈饮料逐步进入寻常家庭,成为英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属于舶来品的茶,英国人不仅孕育出了独有的红茶文化,还开创了优雅的下午茶,形成了带有自己特色的茶文化。而英语文学作为英语语言及反映英语国家社会风情的集大成者安博电竞,是进行英国茶文化的研究有效渠道。
茶叶最早来自中国,在很早之前,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不出产茶叶,更别说出现茶这个词语,在茶叶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同时,“茶”也逐渐被引入到印欧语系当中,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外国语言中与茶相关的词汇都是由“茶”的汉语发音或者地方方言发音演化而成,比如英语中茶的单词Tea都是从厦门的方言中演化成英文单词的。虽然英国已经有400多年的饮茶历史,但是具体英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茶叶的,还存在争议。由于英国既不生产茶叶,也没有重视茶叶交易的发展,早期英国人饮用的茶叶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进口的茶叶数量十分有限,加上政府对进入英国市场的茶叶征收的税收率高达119%,普通市民没有经济实力承担,因此最开始茶在英国只是流行于其上层社会。其中查理二世的妻子凯萨琳皇后更是因为喜欢喝茶被称为“饮茶皇后”,创造了极富英国特色的英式下午茶。直到1826年,英国在其殖民地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并在茶树种植上取得成功,英国人开始在印度进行茶园种植,将茶叶运回英国本土,市场流通的茶叶增多,茶叶价格下降,茶叶才进入普通人家。进入维多利亚时代后的英国,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等生活质量问题,茶得到进一步推广,茶文化也开始成型完善。
在英国,茶的身影遍布,英国人的一天是从饮茶开始,从饮茶结束的。它主要以以下几种形式出现:
2.1.1Earlymorningtea。即英国早茶,是英国人在早上起床之后进行的饮茶活动。在弥漫着茶香的茶杯中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适量的牛奶或者柠檬,借助茶中的保持头脑清醒,开始一天的生活。早茶多饮用红茶,精选的红茶多来自阿萨姆等红茶产地,无论是色泽口感还是气味,都相当讲究。2.1.2上午茶。英国人无论是上班与否,都会在上午11点的时候进行小憩,来一杯茶,作为工作生活中间的一种调剂方式。因为上午茶时间并不长,只有20分钟左右,这就决定了它在英国茶中最不讲究,也最简单,少为外人知晓。
2.1.3英伦下午茶。在英国茶中,下午茶是最重要也是最考究的一部分,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和优雅的形式,承载了英国茶文化的内涵。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英国人都能获得半小时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英国人会备上三层茶点,配上伯爵茶,大吉岭等传统茶饮,在优美的音乐中度过美好的下午茶时光。如今茶会除了是英国人休闲的重要时光,也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时机。
2.1.4高茶。高茶也叫晚餐茶,在傍晚时分进行,通常是与晚饭一起进行的,虽然经常有人会把高茶与下午茶混在一起,但是比起下午茶,高茶更具平民色彩,配茶的茶点并没有过多的讲究。
经过长年累月的渗透,茶在英国逐渐衍生出带有英伦风范的茶文化。无论是将享用茶品的时间固定化,还是对饮茶时的服装进行严格规定,又或者是成套的使用精美茶具,英国人将饮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周全,甚至连茶点的食用次序都有着细致的讲究,英国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国人对优质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
2.2.1从健康角度衍生出的饮品文化。在茶叶刚传入英国本土之际,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还停留在中国的一种具有一定药用价值的药草的层次,认为其能促进人体健康,驱除人体的邪气,解除宿醉安博电竞。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把茶叶当成来自中国的仙草。随着茶叶浸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人们对茶叶的研究增多,对其认识也逐步深入,人们渐渐将茶当作一种日常饮品,并创造性的添加糖,柠檬,牛奶等物质,茶已经不再简单的只是一种解渴或者药用的东西,而是经过英国本革后形成的一种既营养又好喝的饮品。
2.2.2从休闲角度衍生出的典雅生活方式。几百年的时间里,茶成为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维多利亚时代,茶摆脱过去纯粹的饮食地位,演化成一种融合了饮食,礼仪,休闲等因素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成为英伦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英伦下午茶,随着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他已经不再是过去为了解决生理需求而进行的餐饮活动,而变成一种对活动环境要求高,融入英伦古典文化,集合审美与使用与一体的娱乐休闲方式,同时也是民众进行社交会友,交流思想的场所。
2.2.3从艺术角度衍生的茶道文化包含了泡茶技艺和品茶艺术两个方面,而在英国,饮茶已经不仅仅是过去为了生理需求而不得不进行的活动,而是升华到另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和中国与日本的茶道不一样,英国赋予了茶道更为开放的内涵,甚至比其他国家更尊重茶道。
和中国人爱茶从而颂茶一般,英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在英语文学中也表现得很突出。
在茶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之际,茶文化不断形成,在英语语言体系中也开始出现一系列与茶相关的词汇语言。正如前文所说,英语体系原本是没有茶这个单词的,tea是从福建厦门的方言中音译过来的。同时teacup,teacake,teagarden等英语词组相继出现,极大的丰富了英语词汇体系。在英语词汇不断多样的同时,不少与茶相关的俗语也相继出现。比如说“That’snotquitemycupoftea.”直译为“那真不是我喜欢的东西”,甚至还被引入中国,翻译为“那不是我的那杯茶”。
除了英国语言体系中茶文化的身影越来越密集,在英语文学中,不少作家和诗人都用各自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茶的喜爱。诗人喜欢用诗意的语言来传达对茶的喜爱。济慈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就曾用“一点一点地吃着烤面包,在叹息中等待凉茶”的诗句生动的对人们等待喝茶的情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与他处在同一个时期的大诗人雪莱则用一首长达300多行的诗歌这样写道,“那药师医士抱怨的饮品,而我会不顾劝诫大口痛饮,当时神来临,我们将抛硬币决定为饮茶而死谁第一。”茶事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从不少见,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对于饮茶也从来不会吝于笔墨。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狄更斯在其知名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使用“茶”这个单词多达80次,并通过生动细致的场景描写给读者展示了许多非正式场合的英国茶会是什么样子。而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中,对于主角们用茶的生活场景并不少见,用晚餐后必然会出现一场英伦范茶会。“那些太太小姐们都挤在桌子周围,贝内特小姐在桌旁沏茶……茶具收走,牌桌摆好知识,太太小姐们都站起身来……”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片段几乎贯穿了整部作品。而法国作家安莫洛亚笔下的英国诗人拜伦爱茶成狂,在《拜伦传》中,他还详细记录了拜伦爱茶的各种趣事。茶从中土西传,进入英国,渗透进英国人的生活,形成茶文化,并演化成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安博电竞,甚至影响到英语文学,给英语文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素材,成为著名英语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些文学著作也成为今人详细研究了解英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茶叶漂洋过海从东方进入西方世界,在不断的征服人们味蕾的过程中,英国人的生活已离不开茶,茶文化已经进入内心深处。即使是在当今繁忙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英国人依然没有放弃对茶的痴迷,甚至已经将下午茶发展成英国的一张特有的名片,变成人们眼里英伦风的一部分,不管是英国红茶还是水果茶,又或者是香草茶,都深为众人喜爱。茶里来茶里去,这样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的被英国人重复着,各种名义的茶会让英国人将许多时间都花费在饮茶过程中。这样的生活虽然在英国出现不过几百年,却让英国文学家对茶衍生出浓烈的感情,茶文化更是深深融入到英文文学当中,出现在各种文学著作之中,成为英国文化难以分割的一部分,为英语文学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更是展现了茶文化在英国的重要地位。
[4]姜春红.中国茶对英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大家,2012(7):130.
[5]包婉玉.中英茶文化的内涵———从物质、精神、语言三个层面来看茶文化的内涵[J].学园,2013(25):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