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茶文化的特点安博电竞精选(九篇)

  安博电竞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我们不再仅仅是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世界的文化,而是要主动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党中央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应时而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结晶,是长期累积下的文化精髓。在中华茶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茶艺英语尤为重要,中国英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可以有效弥补双方文化和语言的空白之处。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差别最早是由葛传诚壬于1982年提出的,后来“中国英语”的概念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和支持,并撰写论文加以研究,比如汪榕培等。中国英语客观存在,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从1637年的中国最初接触英语开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皮钦语和外语。皮钦语是由于最初双方交际缺少必要的共同语所致;有汉语方言(粤语、闽南话、上海话等)、葡萄牙语、马来语和英语的特点。外语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英语地位的确立;晚清明国时期的中国英语语体正式、用词华丽、语法结构复杂,其中国特征并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1949-1978)期间,中国英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政治色彩。改革开放后到现阶段,中国英语呈现出最为显著的中国特征(潘章仙,2005)。这些特征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词汇、语法和语篇及修辞。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英语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本文主要研究茶艺英语中的中国英语。

  茶艺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类别。广义的茶艺英语可指从种茶到采茶、制茶、售茶到泡茶、品茶的所有茶事活动的英语表达;而狭义的“茶艺英语”可指艺茶、品茶、茶馆茶艺服务以及茶文化宣传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英语表达(李泉洁,2015)。李泉洁通过知网数据库中得到的语料,对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对茶艺英语的研究有四个特点:“小众性”、“必要性”“迫切性”和“困难性”。小范围并不代表不重要;茶艺研究在当前很有必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已是刻不容缓(黄汝,2010);茶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范式,茶艺英语研究中的翻译研究也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茶艺英语的研究多集中于“茶学”或茶艺课程的教学研究、以翻译为目的的研究,以及宣传茶文化为目的研究三个方面。茶艺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大纲教材。从翻译角度出发对茶艺英语研究的成果不多,比如李丹、姜欣、张桂华等。以茶文化宣传为目的的材料目前唯一可寻的是《茶艺英语》,由林治和李~欧编著。本文以此书为语料来源,研究其中国英语特征和功能。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唐代的陆羽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尊称为“茶圣”。现代茶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茶艺英语中有许多中国特有的事物,有明显的中国特征。

  杨莉认为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主要有:(1)音译借词;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普通话的发音直接转化生成的,比如fengshui,jiaozi,kang等。(2)意译借词;将汉语词汇通过直译手段逐词借用英语的表述形式生成,比如Four Modernization,Floating population;(3)混合借用;把外来语成分与本族语成分结合在一起;有的是汉语词根加上英语词根构成复合词;有的是汉语词根加上英语词缀构成,比如Peking duck,Chinatown,Confucian,Manchurian等。

  茶艺英语中有大量的音译词,主要是茶叶名称,如苦丁茶、杜仲、蒙顶黄牙、霍山黄牙、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等。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按照不同标准,茶叶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下又根据茶叶的产地、茶的特色、历史故事等有不同种类的茶。这些茶名正是中国丰富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根据意思翻译为英语的话会很唆,而且意思不一定明确。采用这种直译法,给茶艺英语增加了茶的地方文化特色。

  另一类是意译借词。茶艺英语中此类词汇有三类;首先是茶具;茶具是茶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茶具是中国特有的器皿,但有些是共有的,可以根据意思借用英语的现成语言成分去表达新的含义,比如和tea相结合的有tea canister,tea basin,tea tray,tea plate,tea cart。其次是一部分茶叶的名称,如black tea,white tea,yellow tea,Seven Son’s Cake,herbflower tea,Rose black tea,Big Red Rob,scented tea等。此类茶叶的名字和其特征有一定的联系,采用译借词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最后是其他方面,比如“God water”是天水,茶艺中将水分为天水、地水和再生水三类,其中雨、雪、霜、雹、露成为“天水”。采用GOD一词让人联想到“圣水”,自然也是茶艺中泡好茶的上等好水,使读者感受到茶艺中水的重要性及茶艺的奇妙之处。

  第三类是混合借词。这类词表现在茶叶名称中,如Tieguanyin Tea,Longjing Tea,Biluochun Tea,Huangshanmaofeng Tea,Taiping Monkey King,Wuzi Xianhao Tea;采用英文TEA与汉语拼音的结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种茶,汉语拼音为英语的表达增添了异域色彩,体现了中国特征。这类词也表现在泉水的名称中。水在茶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有不同的名泉,如Baotu Spring,Huishan Spring,Hupao Spring;Yuye Spring,zhongling Spring等。“好水泡好茶”,茶艺自诞生之日起就特别讲究泡茶的水质,好的泉水便是泡茶者的福音。有的器皿表达也是这类词汇,如piaoyi cup,Gongdao Mug,Fragrance-smelling cup;还有茶叶产地或者器皿生产地的地名表达,如Yixing Province,Zhejing Province,等。这些地方大多因当地的茶叶或者茶艺器皿著称,将它们的汉语拼音表达保留下来本来就是在传播中国文化。

  英汉句子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和。“形合”就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来链接句子成分;“意合”主要是靠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来链接(范勇,2015)。茶艺英语中的英语句式有的就具有汉语语句的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短句体现了其中国特征。比如“one tender and three verdures(一嫩三鲜)”,“one tender and three green(一嫩三绿)”等。“一嫩三鲜”是由康熙帝命名的茶叶碧螺春的特点,这个英语短剧很好概括了其特点:叶芽嫩,色泽碧绿,香气鲜美,滋味鲜甘。“一嫩三绿”是绿茶的特点:茶叶嫩,外形绿安博电竞,汤水绿,叶底绿。绿茶事未经发酵的茶,这个英语表达也很好地表达了其特点。中国英语采用汉语特色的短句便于记忆。

  从语篇看,汉英在叙述风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汉语的陈述与描写讲究语言华美,英语则崇尚平实简洁;英语论说文委婉而含蓄,而汉语则直截了当(范勇,2015)。在茶艺英语中的茶艺解说词部分,有许多典故、名人故事等用词考究。比如“凤凰三点头”、“三龙护鼎”、“玉液移壶”、“乌龙入海”、“祥龙行雨”、“甘霖普降”、“绿叶镶红边”、“荷塘听雨”等。解说词是茶艺师在茶艺表演或是为客人冲泡茶时的语言解说,包括对茶的特点、历史故事、泡茶动作讲解、茶的保健功效、茶的冲泡方法步骤等多方面的解说。茶艺英语保留汉语的这种语篇特征,在茶艺解说词部分详尽细致,保留汉语的特色;其中的许多修辞手法是通过“归化”手法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如In the eyes of tea drinkers,“water is the mother of tea while the teapot is the father of tea”.When making Big Red Robe,the king of teas,only a “Great Bin Pot” will match it.(“在茶人眼里,‘水是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要冲泡大红袍这样的‘茶王’,只有英大彬壶才能相配”。)

  胡晓丽根据语言功能理论研究提出“中国英语”在语言运用中呈现两大功能,既有在语标记语言使用者社会功能文化特征的功能,又是语言使用者达成不同交际目的的有效工具。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除了具备这两项功能之外,还有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

  首先,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具有文化标记功能,它承载着中华茶文化信息和内容。比如在茶名称的英译中保留了中国茶命名特征和规律。在交流中标记了中华茶的文化身份,即茶艺是中国人财富的文化印记。其次是促进功能。在茶艺英语中,中国英语有效地促进了构建文化认同,建立了人际关系,达到表达情感和体现意识形态等多种交际目的,有效填补了英语中茶艺相关词汇表达的空缺。茶艺英语中的中国英语,“You can call me Xiao Wang”,通过对“Xiao Wang”这一中国特色称呼的应用,茶艺师与客人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为茶艺服务打下了基础。在送客人走时,有中国语言的习惯,即对客人表示关心。比如“Mind how you go!Take care.”体现了中国人顾客至上的理念,拉近了人际关系,为下次做好了铺垫。最后是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茶艺英语的服务对象或者读者是外国人士,茶艺英语承担着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出去的重任。由于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天然差异,英语不能完全充分地反映茶文化;中国英语正好填补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空白,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并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的事物(李文中,1993)。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成为传播茶文化的有效工具。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特征及其功能,就语言特征而言,词汇层面最为显著,在茶的英语名称方面,三种构词法中国英语都具有;在茶具和茶叶相关的地名英语中,译借词居多;混合借词中,茶名称和与茶密切关联的泉水名称显著。句法层面体现为使用汉语式的简练句式,清晰明了,便于记忆。语篇层面主要体现在茶艺解说词方面,保留了汉语语言讲究、详致华美的风格。茶艺英语具有文化标记功能、人际功能,以及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

  [1]范勇.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黄汝.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10(2).

  [3]胡晓丽.中国英语之功能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1).

  [4]姜欣,刘晓雪,王冰.茶艺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

  [5]李丹.茶艺翻译的文化图式构建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1(10).

  [6]李泉洁.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评述[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

  [7]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8]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中的语言和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茶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它具有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为国人所推崇和喜爱,在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形势下,人们追求精神层次的需求也在不断高涨,对茶的热爱与痴迷也在这个时代中喷涌而出。茶艺表演作为茶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茶艺表演是一种综合的美,她融汇了音乐、服饰、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并对其加以修饰和完善,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追求与审美意识。当然,茶艺表演的美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美,通过茶艺师的场景搭配和肢体表演来体现和完成,茶艺师对茶进行创造与赋予美,使得原本不相融的人、茶、水、器、境、艺成为一体,为茶而演绎美。

  人是万物之灵,人之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人的美是万物美的核心。在茶艺表演中,茶由人泡,水由人备,器由人选,境由人设,艺由人演,茶艺的程序与形式都需要人去设定去演绎。茶艺师将背景音乐和肢体语言、场景布置相融合,塑造出与茶品本身相符的茶艺表演,在突出茶本身品质的同时也诠释了深厚的茶文化内涵。在茶艺表演中要遵循茶礼茶俗,不仅从形体造型上给人以灵动之感,还要融合茶艺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进行合理的布控,从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个性形象,在烘托和升华主题的基础上,使品茗者感受到茶文化深远之意境。

  茶艺表演中肢体语言与茶叶本身的关联。茶的品种丰富多样,不同的茶都有其不同的生长特点、环境一、特点、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哲理蕴意等,不同冲泡手法的选择、肢体语言的把控则有助于品茗者学习这些茶的相应文化内容。如果选取的冲泡手法、器具和肢体表达与茶文化内涵相差较远,则会大大降低品茗者对茶的文化内涵和特性的理解,产生茶品本身与茶艺形体表现不相称的违和之感。因此,我们需要注重茶艺表演中形体与茶叶本质特性的关联性,要选择适宜的冲泡手法和恰当的肢体语言以烘托和陪衬出不同地域茶文化古朴、雅致、清远的韵味和艺术风格。

  茶艺表演中肢体语言与音乐的关联。茶艺表演中的肢体动作和音乐是表演中的重点要素,日常艺术表演形式主要以表演为主,所以音乐的选择会注重围绕舞台气氛的渲染,用音乐带动表演。但茶艺表演与日常表演不同,茶艺表演的核心是茶艺展示,音乐不能够喧宾夺主。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艺表演蕴含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肢体语言与音乐的搭配要表现出两者的相衬,不能混淆,更不能分离,否则就无法用形体创作出艺术感染力,也不可能用创造性的肢体语言诠释茶文化内涵,在茶艺表演者展示其优美形体的过程中,适宜的音乐搭配会让整个茶艺表演深入人心,让品茗者在茶艺表演所营造的视觉影像中,将肢体语言与背景音乐融合为一体,感受到茶艺表演神采飞扬的艺术魅力,体会到茶艺表演无尽的审美内涵。

  茶艺表演中肢体语言与服饰的关联。茶艺表演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服装的选择可以突出茶本身的地域特点及民族风格,而接近生活的肢体动作又可以贴切的体现服装的魅力。茶艺表演的过程中,服装和肢体语言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茶艺师作品个性化的思想情感表达,茶艺师在选择服装时要了解特定服饰的地域历史人文背景,搭配合适的肢体语言将其准确的诠释出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发展,并由此产生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推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后,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和创新。随着世界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茶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即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优秀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儒家有内省、和亲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净、禅机;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丰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体现,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茶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丰盈了人的内心,也升华了人的品质。从古至今,人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将茶与情感、礼仪联系在一起。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人人爱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文化与其它艺术不断融合,体现了更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并渗透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中。茶文化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人们能够在平等、自强、自主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够使中国价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与审美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于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饮茶是当前城市人群最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能够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一种放松身心的机会。在茶艺和茶道过程中,服饰与茶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体现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茶服是在行茶时所穿的服装,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茶服的记载。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装和服饰。从茶服的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在一些茶艺表演中也采用了专门的服装,茶服的式样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主要特点是以仿古为主。这种古装茶服从设计到服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时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能够体现茶文化内涵,具备茶艺表演功能的服装。随着对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将茶服与时展相融合,集合古典与时尚元素,将生态理念渗透入茶服设计中,通过各种时装秀展示中国茶服风采,体现茶服的审美特色。茶服的动态审美是指茶服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神态。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不仅可以通过茶艺、饮茶等方式呈现,同时也可以通过服装表演等方式呈现,茶服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动态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其丰富的审美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历史的回归成为人们推崇的时尚潮流。茶服作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茶文化,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才能对茶服做出准确的定位,使其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

  在茶服的呈现过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能够使观众形成听觉与视觉的统一,获得审美的享受。音乐具有流动性和节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时,音乐能够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音乐的配合下,人们能够从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动性的美感。音乐能够给予人们茶服创作的灵感,并通过音乐展现设计师的构思与效果。对于欣赏者来说,既能够看到茶服的色彩、图案和样式,满足视觉享受,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音乐与茶服的融合,能够利用音乐提升茶服的表现力,引导和启发观众的联想。其次,利用音乐与茶服的结合,能够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内涵,用音乐这种无形的艺术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现更具节奏感和鲜活性。同时在欣赏茶服时体会到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优美意境。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茶服作为服装的一类,也被设计师赋予了生态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种行茶服装,更具备了环保安全的优点,穿着之人能够从中感受舒适放松的心情,寻求回归自然的精神体验。传统茶服具备了传统的民族服饰特点,从布料、图案到样式,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可以说,传统茶服体现的更多是古代服装的特点,而茶文化气息却不够浓厚。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演变,茶服也出现了不断的创新,茶文化内涵的渗透,使茶服的设计与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紧密。生态理念的渗透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设计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设计师注入生态理念,与茶服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茶是一种自然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尚元素,与时代潮流逐渐融合。茶服作为茶文化的代表,被赋予了优雅纯粹的特点,同时具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气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现代时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与民族传统服饰相结合的服装,在茶艺表演中,茶服的运用十分广泛。茶艺表演者的服饰对于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浓厚的茶文化底蕴,其次,茶服与茶艺及环境相融合,需要设计师的专业设计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视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优秀的茶服不仅美观典雅,而且能够与茶艺融为一体,体现出深远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且从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除了茶艺表演外,服装表演也使茶服呈现出另一种美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服装表演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基本形式仍然是传统模式,但是却在表演中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优雅的茶服配以美丽的模特,在各种音乐灯光背景下进行展示,使商品与艺术品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营造出浓浓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模特赋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态充分体现了茶服的性格特点。模特是流动的,音乐与灯光是流畅的,一切艺术元素都在茶服中变换交融,使茶服这一服饰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不仅满足了服务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饮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国许多城市,都有饮茶的风俗习惯,例如杭州有全民饮茶日的法定节日。全民饮茶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国内的多个城市积极响应,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向当地民众赠送中国茶,使中国茶文化得到积极的推广和传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现了生态茶服展示,也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这场时装秀主打生态理念,虽然没有精美的舞台效果和走秀场,模特也并非专业出身,但正是这种自然而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体现出茶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将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无遗。模特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美感。各种优雅美观的茶服表演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视觉享受。许多来自国外的模特也给茶服增添了异域风情。在此次全民饮茶日活动中,茶服表演成为当天的亮点。尤其是活动在结束后,还向全国各地的茶馆及茶企业及个人征集各种特色茶服,并进行评选活动。此次活动也吸引了许多茶服设计者以及从事茶艺表演的参与。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这些茶服作品,不仅体现了茶的静谧和优雅,以及茶自然质朴的特质,同时也结合了服饰的创意灵感,表达了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茶人思想,体现了茶、自然与服饰的精妙统一。

  茶服作为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茶艺表演中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茶服的发展变迁,茶服也被设计师赋予了更丰富的理念,生态茶服是茶服的创新元素,已经成为当前时尚服饰的代表,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此后,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茶服的设计与应用中来,为茶服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各种丰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茶服设计也做出了越来越大胆的尝试,不仅引领了服装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创新性和时代性,同时也有力地倡导了中国饮茶之风。在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中,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时代特色,在与世界时尚接轨的同时也重新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创新篇章,使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力的传承和发展。

  [1]李继东,胡正荣.超越与回归:谈国际传播的价值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4):5-7.

  [3]李晓岩.时装表演的节奏韵律美—————动与静[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8-19.

  [4]朱宁,王彦.展示的艺术————谈服装展示的多元化艺术表现[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69-171.

  [5]姜添文,张进平.浅谈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的道家理念[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3):160.

  日本的茶文化源自于中国茶,在日本本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民族特点。日本茶文化讲究“和、敬、清、寂”四个特点,这是茶在传入日本后,在本土文化的不断融合下所形成的。日本茶文化已经把宗教、哲学、美学以及伦理同品饮茶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得日本茶文化逐渐具备了综合性的文化特点,在日本的茶文化中,实现对于社会现实的束缚挣脱,实现人人之间的内心相处融洽成为了日本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的历史中,“茶”这一汉字是在唐代中期才出现,在其以前的朝代历史中,始终使用“荼”字进行表达。早于西汉古书《僮约》中就出现了对于“荼”的描述,如“朱荼尽具”、“武阳买荼”等的记载。而在日语中,茶的读音又分为以下几种,汉音、唐音以及吴音,除此之外,日本茶文化中的茶的出现以及茶的发音最早见于日本院政时代,据此可知日本茶大约是在中国的汉唐时期流入日本的。正因为这样,在日语内始终保留着对于茶道的不同发音及读法,这正是由于汉唐时期中国对于“茶”读音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在日本语言中,像茶道这种存在两种不同读法的关于茶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茶経”、“茶匙”、“茶会”、“茶房”、“茶寮”、“茶話”、“茶茗”等等。日本茶文化是茶在传入日本以后,经过日本文化的不断熏陶,在日本这一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发展培育起来的。在日本基于环境和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下,日本茶文化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所不同的文化特征,仅在茶类品种上就与中国存在极大的不同。中国的茶叶种类按照其色泽、香味、制造方法和产地可以分为六大类上百个品种,即便是按照国际上惯用的以发酵、不发酵作为茶叶种类的区分关键仍然可以分为白茶、黄茶、黑茶、绿茶、红茶及青茶等六个茶类。而日本虽然在历史上进行过红茶以及青茶的制作,大都因为一些原因而惨遭失败,当前我们所说的日本茶文化完全是以绿茶为参考的。在日本茶文化中,尽管只有单一的绿茶品种,但是日本人在对于其种植方法、采摘时间、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制作出了许多不同的绿茶名称,仅仅从对于这些绿茶产品的命名中就不难体现出,日本茶文化对于其日本人生活生产的重要影响,不难看出日本国民对于茶的喜爱程度及细致观察。如遮荫茶,是在对茶叶进行为期7日前后的遮荫后再进行采摘的芽茶,因为这一特点,也常常称其为玉露茶。又如煎茶:其制作原理是专门使用经过机采后的茶叶经使用蒸气处理这一工艺而制作出的。煎茶是日本国内的主要茶品,其生产、消费基本限于日本国内,在其他国家很少能够品尝到。还有抹茶,是在用覆盖茶树的方式使得茶树得以缓慢的生长,再经过茶叶采摘工序后,再用专门的器具将茶叶铺平、干燥、碾碎所制作而成的。除了这三种具有独特工艺的茶叶之外,日本还有例如玉绿茶等许多绿茶品种。从日本茶在日语中的茶名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茶叶的喜爱,对于每一种茶都倾注着国民的情感。在日本茶文化中,大部分的茶命名都使用了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讲,也能够对其茶叶的品类进行简单的区分,明确其大致的茶品特点,但是有一些独特的茶名。例如麦茶、荞子茶等就是以大麦和荞麦的种子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如脱皮煎炒等制作而成的。通过对于日语中茶文化的诸多分析,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来自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传承,并有所发展,在保持其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入本土因素,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日本茶文化。

  在日本社会中,茶文化早已深入到了日本国民生活中,已经实现了和日本人民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日语的日常表达当中就有很多借用茶的寓意进行语意的表达的,例如“滅茶苦茶”和“茶化”,其意思分别是形容房间或者空间内的东西十分脏乱和与人闹着玩,而“茶入”则是指别人说话,有人在旁边突然说话等等,茶文化已经深入到日本群众的生活当中。本文就与茶文化相关的特殊日语寓意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1)茶坊主:这一词语在日本文化中是专指那些仗势欺人、奴颜婢膝的人。在日本文化中,茶坊主本是从事司茶这一职位的人,专门负责茶具的整理,泡茶招待客人等工作,但是因为爱巴结权贵,仗势欺人落得骂名。(2)色男茶漬飯:在日本文化中,“色男”是对美男子的一种称呼,这种语言本来自于风尘女子对于年纪轻、长相好的男士进行揶揄、,意思说在风尘女子的眼中长得帅的男人就如同饭菜一样,都是并不稀罕的东西。(3)茶碗与茶碗:众所周知,饮茶所用的器具茶碗不能够收到哪怕轻微的碰撞,这都会导致里面茶水的溅落,因此这个词语在日本独特的茶文化背景下,常用来形容两个性格相似的人之间容易对对方造成伤害。(4)茶百姓绞出:其本意为在盛放茶叶的袋子中,用力的挤压总能够得到一些茶叶渣,后专门用来指权贵阶级压榨百姓总能够压榨出一些民脂民膏。尽管本文只是列出了以上三种与茶文化相关的日语寓意用法,但是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茶的情怀,对于茶的细致观察,因为只有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茶文化与人情世故联系起来,并且归纳出其事例意义,这也是日本茶文化的独特民族特点。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浓缩,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及文化含义。茶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的不容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日语中的茶谚语也是具有适应的社会意义的。日本人在对于茶文化的不断本土化以及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依托的简洁凝练的谚语表达方式,根据日本茶文化与日本语言的深入结合表达,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因缘生起”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即“缘起”,日本茶叶由中国传入,是在唐朝时期由留学僧侣传入日本后进行茶的种植、制作学习的,因此,茶就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缘起的意义,有着对于好坏等的特殊寓意,在日本的茶谚便有着寄托心愿的含义。这一类型的茶谚语有:茶柱立縁起,意思是茶叶立起好兆头;茶柱立子得,意思是茶叶立起得贵子,朝茶纳福,即早茶招福以及余茶有福,意思是剩茶有福根;茶柱立客来,当茶叶竖立起来的时候,就代表有贵客临门等等。

  在日本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当年中国的秦始皇,下令徐福等出海所带的不老仙药就是指抹茶这一茶品种,但在1191荣西禅师访宋回国带回日本的正是抹茶的制作工艺,因此荣西被称为日本的茶宗,其对于茶得养生保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茶叶乃养生固本的仙物,具有延年益寿的特殊效果,这一点在日本的茶谚语上也不难看出,如茶水詮,意为好茶配好水;茶飲置,意为品一口茶,口齿都有香气留存;濃茶目毒気薬,其意思是说浓茶能够让人保持清醒,这些茶谚语不仅传承了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茶文化都渗透其中,茶谚语对于生活经验、人生哲理、为人处世之道的总结归纳也是其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延伸,而且其内容丰富,容易为他人所接受,并且在历史的沉淀中具有更多的延伸意义,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行为起到良好的劝诫效果。例如:親甘茶毒,意思是过度的溺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阻断他们的前程;茶殻肥,有着一个人的才能不会被埋没,终究会有用武之地的含义;茶花香花香,就如同我国有着酒逢知己,在日语中有着茶逢知己之意等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茶文化同日本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茶在日语中的存在和使用,就像是茶文化的一面镜子,将茶文化行动形象的映射在了日语中。日本茶文化是在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的,其在日语中始终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延伸度。

  [2]张建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侘茶乐境”与“孔颜乐处”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9(6):107-120+160.

  [4]詹桂香.《日本概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必要与实践———以日本茶道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1):88-94.

  [6]徐静波.镰仓、室町时期的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日本学论坛,2008(3):19-27.

  旅游业和茶产业都是湘西优势特色产业,也是湘西州政府正在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两者产业关联度大。本文试阐述湘西发展茶旅游业的意义和条件,分析湘西茶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加快湘西茶旅游业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湘西有很浓郁的茶文化气息,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当地茶产业兴盛,它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丈县境内有土家族的四道茶、土司擂茶等多种品种,物种丰富。另外保靖县的优质绿茶-黄金茶,具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永顺县的“溪洲莓茶”也享誉盛名。但是湘西茶业在发展中存在某些问题,例如茶文化资源在茶产业发展中不能被充分利用,茶叶品牌具有多、滥、杂的特点,反而是优质茶叶不能得到广泛推广,茶产业与旅游业不能充分结合等问题。湘西位于中亚热带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地势,丰富的土地类型,气候类型多样,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湘西是一个梦,一个美得飘渺的梦。踏上那片土地,心头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能歌善舞的姑娘和热情的小伙对起了歌;葫芦斯的声音宛转悠扬,总是伴着忧伤的旋律,越过行人的肩头,弥散在每一个角落,驻足在游子心里。孩子们在江边画画,他们专注的神情本身就是一幅很耐人寻味的画,而吊角楼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装饰,全州旅游景点密布。总之,湘西茶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茶产业和旅游业紧密相连,湘西决策部门针对如何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该课题从茶产业发展的审视角度,对湘西茶旅游业发展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中国是茶的祖国,茶叶产区分布在从北纬18°海南岛的三亚至38°太行山脉的灵寿县五岳寨的广阔地区,茶区千变万化,笔者发现,我国名茶、优质茶大多产自北纬30°左右,北纬30°一带不仅盛产名茶,而且贯穿中国传统优质茶产区新安江上游茶区和新兴的优质茶产区武陵山茶区。湘西自治区的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张家界的武陵源区、永定区、慈利、桑植两县等这些地区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适合优质茶叶的出产。

  茶旅游是一种新型的茶业经营形态,主要是利用茶园景观、茶区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等,结合品茗和茶文化活动,吸引外来游客或是本地游客来茶园进行赏茶、品茶、度假、购物等。茶旅游将“茶”与“景”融为一体,极具观赏性、农游合一性、参与性、市场定向性以及高效性等特点,湘西的茶旅游便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它将茶文化的原生性与茶历史的厚重性有机的结合,实现了在茶园休闲度假的同时感受茶文化的熏陶。通过建立生态观光茶园,茶餐厅、茶吧、茶馆等,或是以茶为主题的体验馆、茶家乐、博物馆等茶旅游要素,开发茶旅游产品,打造出茶旅游的精品线路,让游客在休闲度假的同时,能够体验源远流长的茶历史文化,在品茗中感受茶带来的诗意与快乐。

  发展湘西茶旅游业对推动湘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使传统茶产业向第三产业方向拓展,延伸其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丰富湘西旅游业内涵,为游客提供一种崭新的休闲方式,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促进茶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有利于整合茶产业和旅游业的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创造了品牌影响力。四是,展示“湘西好山好水好茶”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湘西快速成发展的茶产业和旅游业,有利于强化湘西茶旅游产品的唯一性和差异性。五是,新型的茶旅游开辟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加快茶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湘西州突出良种茶基地建设、品牌营销和加工增值,茶叶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全州共有茶园16万亩,采摘面积7.6万亩,干茶叶产量1960吨,产值4.2亿元。 2011年湘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1.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2.68万人次,增长14.9%。虽然湘西的资源丰富,为茶产业及其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并没有花长时间的精力去发展,并没有将茶产业与当地旅游业紧密的结合起来,湘西茶旅游业还在初级发展的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湘西对其茶旅游业资源、环境、现状的统筹规划并没有做到完善,思路还比较乱,发展目标比较模糊。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决策,并没有形成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措施,发展周期较短,比较随意。没有明确的定位茶旅游目标人群和细分市场,没有明确的茶旅游线.茶旅游业基础不完善。

  由于湘特的自然条件以及其已经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交通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住宿和餐饮服务,旅游公司的服务质量也比较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还应该不断地完善。

  受专业人员匮乏、无相应机构和财力支撑等体制机制制约,对茶历史、茶文化、茶习俗并没有进行深刻、系统的研究,仅仅只是对现有资源的整理。现在的茶文化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湘西州茶文化研究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来完成的。但是对于茶文化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并没有专业的机构来进行策划和执行,在专业包装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市场推广方面也要加大力度。

  茶旅游产品主要是茶叶,目前仅有百合茶、古丈县七叶参茶等茶饮料,才刚刚开始研究茶食品和茶膳食等。当前的一些茶艺栏目也主要是宣传当地特色产品安博电竞,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感,但是并没有将其文化的内涵融入到茶艺中。在当前市场中,并没有几家真正以茶文化为依托来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关于茶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以茶园的美丽景色来吸引顾客观光游览,而不是茶文化,紧紧抓住了茶园的生态价值,并没有看到茶园中的文化体验和休闲意义。

  目前对于开发湘西茶旅游业的观点还未达成一致,也并没有对其进行大力的宣传,没有确定明确的宣传主题、宣传方式以及市场目标,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的态势。虽然湘西已经分别在茶产业和旅游业两方面的宣传上作出了努力,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宣传湘西茶文化,还未迈出跨越性的一步。

  结合湘西的特点,通过合理规划,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茶艺文化旅游区;茶园茶叶加工旅游区以湘西的四大产业集群为主;农家茶楼旅游区以茶艺为主的;以主要风景点为主的茶制品茶具茶旅游纪念品旅游区等功能特。

  加强开发茶礼品市场,就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在茶礼品的包装设计和产品制作方面加强开发。各地有民族特色的和茶有关的食品要发掘整理,并制作成茶叶菜肴供旅客消费,或者是作为纪念品和礼品送给游客,同时还要加强茶具的开发和制作,研究出与茶具相适应的冲泡程序,从而促进茶叶的良好发展,开发茶工艺品,比如茶船、花盆、保健枕头等。

  在茶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利于思想统一,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为湘西茶旅游业的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各级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合作,积极推进茶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加大建设和完善各种交通设施,比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加大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通讯、商业、紧急救援等,政府还要出台优惠投资政策,以此来吸引茶旅游业的专业人才和资本。重视专业茶旅游人才的培养,建立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培养的人才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强大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让他们为湘西茶文化保护开发以及茶旅游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还要不断创造茶旅游文化,吸引优秀企业家投资,并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让他们推动湘西茶旅游产业良好发展。

  一是要加强茶文化底蕴的挖掘,要想弘扬湘西茶文化,就要加强收集和整理民间茶艺,充分利用现代的茶园、茶厂、茶馆等,让民间茶艺成为茶业经济的一种特色项目,以实现湘西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收集并出版与茶相关的地方特色茶歌、茶舞等影视文化作品,通过歌舞的形式,弘扬茶文化,以此来提高茶叶产业的知名度。三是积极开展茶民俗风情游。民俗风情游要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茶文化的民俗和风情,并举办各种如茶道、茶礼俗的茶文化风情活动,设计各种具有茶文化的产品,在地区发展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找准湘西茶旅游文化的定位点,展示茶旅游文化的内涵,使旅游者充分领略茶旅游文化的魅力,定准市场目标,加强宣传力度,还要整合茶产业和茶旅游业,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宣传合力。总之,发展茶特色旅游要用好两个“法宝”——“锦上添花,无中生有”。“锦上添花”是指广泛收集整理,深入挖掘历史和现实中与茶文化有关的资源,并通过艺术加工提升它的魅力,通过宣传扩大它的影响力。“无中生有”是根据发展茶旅游的需要,运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大胆创新,创编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故事、新民俗、饮茶新方式。

  5、建立起政府、企业和农户三个层面的立体架构。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政策,打造茶文化旅游线路,组织人员交流、培训,并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企业则负责茶文化旅游网点及服务设施的兴建,茶业商品的生产和营销,茶文化服务的创新和改善。茶农则负责茶园的管护,茶乡农家乐的完善等。

  [1]包毓敏;湖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与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2]陈潜;茶文化在福建旅游业中的价值[J];茶叶科学技术;2007年03期

  [3]郭伟锋;王中华;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探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蕴含了国人的精神,也反馈出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精神风貌。通过茶艺,我们可以认识和发现茶文化;通过茶艺,我们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而一门艺术,其最终的发展可能性在于审美价值的体现,探讨茶艺审美特征,对我们学习差异、领略茶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茶艺是以泡茶为主体,以品茶为目的的技艺和艺术的总称,在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一切有欣p价值的,能够带给人们艺术审美感的,都是茶艺的范畴。茶艺是一种艺术行为,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不同于“喝茶”带给人们的表面上的主观感受。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茶文化发展繁荣的产物。

  我国最早对茶艺进行系统性描述的著作是《茶经》,这是将茶文化中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安博电竞、规则性的总结而形成的典范性的审美规则,也是对茶艺表现形式的介绍和解释。《茶经》对茶艺传承和发展的指导价值在现代仍有效用,其中,泡茶的技艺作为茶艺的主要表现形式,被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是在实际的冲茶品茗过程中,由于茶叶种类不同,品茶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茶艺展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茶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综合分析起来,茶艺是由六个方面构成的,即: 茶叶、用水、茶具、环境、冲泡、品尝安博电竞,简称茶艺六要素。茶艺作为审美实践,人是审美主体,各要素是审美客体,只有主、客体相结合,即由人来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茶艺才能获得成功。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有形物质,可以说,茶文化是通过茶艺展示出来的,因此,茶艺审美的第一个特征,是形态特征。从形态角度进行审美,即要对茶的状态、器皿等与茶艺形成相关的有形物质进行审美,这包括对茶叶的辨识、选择,对每种茶的产地、颜色、气味的特殊理解等;在泡茶的同时,选择适当的器皿,营造合适的环境,会使简单的“喝茶”上升到艺术审美领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享受的途径之一。这样的审美从盛唐时期茶艺形成就已经开始了,唐朝诗歌中不乏很多反映饮茶器具之美的作品。比如李德裕的《忆茗芽》:“松花飘鼎泛”,以及秦韬玉的《采茶歌》:“鼎中飒飒筛风雨”。由于唐代风炉基本都是采用铜铁制作,因此诗中直接以“铜炉”代替,这些都是有关饮茶器具的描写;又如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则是对唐朝人饮茶文化中茶具的描写,一次赞颂茶具的洁净和美观。

  茶艺审美包含了精神成分,这是每一种可以称之为“艺术”的社会物质形态所共有的特征,茶艺的精神审美特征表现为茶道的发展和传承。茶道是在茶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茶艺的形态审美为基础,通过形态美表达出来的精神概念。茶艺在唐朝基本形成,则从唐朝开始,查茶道被认为是茶艺审美的高级阶段,可以展示出烹茶者、品茶者、赏茶者个人修养和差异发展当下的社会精神面貌。茶道本身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茶道是存在于茶艺当中的,介由茶艺凸现出来的精神属性的物质;茶艺是茶文化的表现,茶道则是茶文化的哲学价值。在茶艺方面做足功夫,自然会使人感受到茶道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因为茶道的精神力量存在,茶艺才有了别样的韵味和美感。在烹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仍旧会强调“心境”的价值,将“禅意”与“茶艺”相提并论,将茶文化中蕴含的闲适、自在、清修、唯德等意义,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将品茶作为修养身心的活动。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这是我们对艺术进行审美讨论的出发点之一。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源于人们对茶的应用和研究,来源于茶文化的发展和。而一种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即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正是由于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差异,茶艺的审美也展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但从茶艺的形态美来看,古代中国的茶艺形态美与古代日本的茶艺形态美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二者都讲求在茶的产生、冲泡和品尝方面进行审美,但是,中国茶艺审美寓于品茶的当下,而日本茶艺审美寓于茶本身,这与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即使在当代中国,由于地域不同,茶艺审美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浙江、福建地区盛产茶叶,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品茶方面,鉴别茶叶的年份、采摘时间、烹制手法,感受茶味,是茶艺审美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盛产茶具的江西,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茶具的精致度、器皿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在远离城市的产茶基地,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茶叶本身的品质;在远离自然的城市里,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冲泡之人的手法、泡茶技艺的观赏价值、品茗时的环境状态等。

  艺术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艺术所共有的时代特征,茶艺在审美方面也极具时代特征。在茶艺仪式化所出现的唐代 《茶经》中,饮茶器具以 “二十四器不可缺一”为基准,煎茶的技法以克服 “九难”为规程,以“精行俭德”品味饮茶的 “色、香、味”为茶人态度,这些均有严格的规定。由此产生了艺所特有的雅致含蓄的艺术美感,与日常饮茶方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浪漫的宋代,举国上下斗茶、艺茶,热衷“水丹青”、“茶百戏”,就是点茶过程中,在稍纵即逝的汤面沫饽上,即兴地描出诗文或山水画,来赢得喝彩,欣赏一瞬间的美。这样的艺术是不能预设的,故每次的斗茶充满惊喜,惊喜成为欣赏的内容之一;明清时期,茶艺审美表现为茶具的丰富和烹茶技术的考究,《红楼梦》中,取梅花蕊上的雪藏于地下数年,取出烹茶的描写,即是当时茶艺审美的一种表现;时至现代,茶艺审美更多地展现为追溯古代茶艺文化价值,对茶艺进行传承性发展等方面。

  随着人们的审美个性继续得到张扬,审美的意识更清醒,未来的名茶审美将是多角度、全方位、高品位的。这样一种审美走向反过来又会有效地促进名茶美的创造,体现在名茶的形态上、名茶的升华上,同时也体现在名茶的文化内涵以及氛围上。因此,我们应把名茶创制与美学欣赏结合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名茶的社会美特征,让名茶成为各地品牌建设与茶产业的发展服务的“尖兵”。

  无论是茶叶生产场地还是零售商,都可以并且应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入手,进行茶文化的宣传,通过一些茶艺培训来使人们更多地认识茶艺,欣赏茶艺,以茶为媒,感受茶文化兴盛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l展状态。另外,还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式,使更多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感受茶艺之美。例如,福建武夷山地区盛产茶叶,当地的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制定访茶旅游专线,内含欣赏茶园基地、学习识茶品茶、欣赏茶艺等多项文化娱乐活动,、使武夷山旅游成为一段茶文化之旅,深受人们喜爱。

  综上所述,茶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使茶艺审美产生了变化,但是从差一本神的起源和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审美特征――茶艺既有形态之美,又有精神之美,受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今社会,将茶艺审美进行延展、挖掘和传承,需要人们根据审美需要进行创造,并且,通过宣传使茶艺被更多人接受,使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凸现出来。

  [1]胥 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125-126.

  [2]董 晓.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0月:10-12.

  [3]郝晓睿.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审美特征与选择[J].福建茶叶,2016(04);123-124.

  [4]彭阳洋.关于中国茶艺美学特性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4(12);130-131.

  [5]朱红缨.茶、茶艺、茶文化:从文化研究视角看[J].文化研究,2014(12);131-132.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朝代更迭和岁月流转中,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洗礼下闪烁着动人的光辉。而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其自身的独特体系。茶文化包含内容范围广阔,其表现形式亦是丰富多样,从古代的茶诗、茶歌到茶艺中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多彩。在现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成为了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枢纽。但在实际的英文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翻译技巧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茶文化的翻译工作仍存在一些缺陷。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对茶文化翻译技巧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实现传统文化输出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展开英文翻译工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点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造成的影响。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提高茶文化的英文翻译质量,首先要从完善的翻译前期准备入手。茶文化内涵丰富,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需要译者对茶文化有广泛深刻的了解。为保障翻译工作的有序推进,在正式着手翻译前,应当广泛地阅读茶文化相关书籍,全面搜集茶文化的相关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同时对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梳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对茶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现代茶文化的传播和表现不断更新认知,为翻译工作提供有效保障。翻译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对于茶文化来说亦是如此。将中国传统的特色符号用英文进行专属,使茶文化能够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体系中。茶文化本身经历了悠久岁月的洗礼,其内涵丰富的同时也为英文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茶文化从唐代陆羽的《诗经》发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吟咏赞颂。在这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在进行英文翻译时,要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对古诗、文言文的翻译应当严格参考相关资料,必要时可参考相关工具书或网络资源进行查阅辅助。

  由于茶文化翻译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范围较为广泛,为了保障翻译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必要加强对校对工作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播,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针对部分特有名词,如茶名、产地等相关信息采用直译或意译的问题。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为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向世界人民普及中国特色茶文化,在进行特殊名词翻译时需要结合实际语境和语义进行具体分析。将英文直译版本与中文原版进行对比,当两者内涵差距较小时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直译法对特殊名词进行直译。茶文化本身历史悠久,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受地域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茶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不同地域的茶文化之间也有所不同。这些复杂因素都给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带来的巨大的挑战。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英文翻译过程中就要面对这英文中的语言空缺。对缺少一一对应的专有词汇和语句进行直译,为保障翻译质量,就需要将直译和意译进行有机结合。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由于其本身浓厚的文化气息影响,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格外注意保留中文独有的特殊韵味和美感。中文本身的语言特点也会给翻译工作带来挑战,茶文化中涉及到大量中文特有词汇的应用,在英文翻译时要注意转换语言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中式英语。校对工作是对翻译的再审核,要保障翻译语言的科学规范,就要严格进行校对工作,对有争议的语言处理进行优化和改进。针对中文原件中的重复性表述,可适当进行删减,对中文中使用的描述性词汇或语句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严谨选择合适的表达进行表述,尽可能表现茶文化中的独特的艺术内涵。

  英文翻译能够帮助茶文化迅速实现传播效应,扩大其传播范围,使世界人民能够通过茶文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精神内核。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中主要存在两个难点。首先是四字词语的翻译问题,与英文表达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较为精炼。而茶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古代文人墨客的吟咏赞颂,在这当中应用到了大量的四字式词语。这些词语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文学内涵,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往往需要译者结合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其中表达的丰富内涵。通过意译的方式对茶文化中的精炼表达进行再阐述,同时也要注意还原其中的中国文化的独特美感。其次是上文中提到过的茶名问题,中国茶的命名的背后通常蕴含着文化背景或地域特色。中文的语言表达较为简练,在进行茶名翻译工作时,采用意译则需要使用大量的限定词进行修饰,造成名词过长的问题。

  区别于一般的文献翻译,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对与中国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要想表现茶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需要译者对茶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而正是由于译者本身对于茶文化产生的认知,在翻译过程中更需要注意翻译规范理论的约束。规范合理的翻译应当以原文为主,英文翻译工作决不能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融入自身的观念和想法。中文和英文本身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出入是合理的。语言词汇的不同决定了在茶文化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出现语义完全相同的转换。但仍然需要尽量贴合、忠实于原文,通过近似的词汇、相似的表达形式对独特的中国茶文化进行诠释。同时,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以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为主要目的,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就要注意保证译本的可读性。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两种不同的语言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难免会降低可理解性。茶文化的产生和兴盛中都包含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在向英文进行转换时,可能会使部分对中国了解甚少的世界人民难以理解。英文翻译应当在原文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原文中的文化特色,但也要减少不同文化中产生的误解。

  对于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让更多的世界人民能够认识并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为尽量保留其中中国文化的特色和语言魅力,在翻译工作中应当结合原文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中国茶文化的翻译工作中涉及到部分对于茶叶产地、茶叶外形等背景阐述或细节描写。为使外国读者能够更清晰的对茶文化有认知和了解,可以将直译与注释进行有机结合。既完善了直译中的表达缺失,又能通过这种方式对中文的表达风格进行还原。除此之外,茶文化中茶名、产地、茶叶特色等相关讯息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直译与注释的有机结合能够使两者的优势合并。在对主要内涵进行直接翻译表达的同时,通过注释对相关背景信息进行补充,既保留了精神内涵有丰富了语言文化。除了茶名、民族文化等中文特色表达,茶文化中的地名、人名等可以采用音译方式进行翻译。茶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其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文学、艺术、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有人名、地名等因素的翻译工作,在英文体系缺乏对于这些专有名词的转述。而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个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始终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很难通过个人的文化素养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精确地直译。采用音译的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简化直译造成的译文冗杂。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专有名词在频繁的使用中已经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音译反而更能够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历史沉积下的民族文化魅力。

  茶文化兴起于唐朝,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伴随着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开展,为了加强对外交流,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要通过英文翻译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悠久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书画乐章。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诗歌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推动和支持。但在英文翻译过程中,这些诗歌等文言表达就对英文翻译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诗歌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语言表达简练有力,其用词用字之独特巧妙对英文翻译工作的精度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为提高翻译工作水平,应当对原文的逻辑进行梳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内涵表达。在翻译过程中也要注意语句表达中逻辑的严密性,以文化的本质为根源,尊重原文的用词和表意。在进行英文翻译时,通过词汇之间的细微不同对表达内涵进行区分,使翻译内容尽量贴合原文。综上所述,对于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来说,传统文化的英文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翻译工作的开展应当以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为根本,注意用词用句的严谨,尽量贴合原文本意。为提高英文翻译工作质量,要注意翻译技巧的应用,注意翻译规范理论的约束。结合茶文化的特点选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对语句表达的逻辑进行严密的梳理,才能更好的实现茶文化的传播。

  [1]崔宇.英文翻译中语言的多元化文化表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0(4):89.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1] 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2。

  [3] 思茅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思茅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

  中国人的饮茶习惯源远流长,茶文化早已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中,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被公众广泛认同[1]。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之中引入茶文化,促使教师形成优秀的品德素养,以此来影响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民族、开放的校园文化。

  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各种外国思潮涌入国门,对职业学校教师造成严重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致使教师受到腐蚀,教师道德品质也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当前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教育与培养缺失,没能按时开展教师素质培养教育,使职业学校教师道德素质与教学质量堪忧,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实,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进程。

  2.1传统茶文化美学功能。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功能不容小觑,一方面,茶用品极具中国古典之美,茶壶、茶杯、茶碗、茶瓢、茶笼、茶刀、茶托等用具,其造型、颜色、制作工艺、光影效果、结构等特征均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美学特征,带给人美的感受[2]。另一方面,茶艺表演的美更具艺术性与美学特点,自唐朝茶艺文化萌芽以来,经过宋、明、清三代的发展,至今茶艺文化体系逐渐完善,除了茶道本身的美感之外,茶艺还吸收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诸如文学、舞蹈、音乐、香道等等,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尤其是工夫茶艺术作为中国古典茶艺,其人文性水平较高,是我国茶道文化的集大成者。传统茶文化美学功能在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的作用,通过美学功能培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从而改善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形成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培养体系,利用传统茶文化博大、深远的美学特点实施教师人文素养培养。2.2传统茶文化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是传统茶文化最为重要的功能,一方面,茶文化是我国传统礼仪的体现,在茶艺过程中,礼仪十分重要,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特点,能够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道德素养及人文精神,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3]。另一方面,茶文化中先苦后甜的思想是传统文化人生真谛之一,在人生之中,经历挫折与困苦之后的成功更具价值。职业学校教师通过茶文化教育后,能够感受到人生如茶的至高境界,以自身生活及工作经验印证先苦后甜思想,从而转变以往追求享乐、金钱的个人主义想法,认识到拼搏与奋斗是人生中的重要组成。同时,茶叶具有质朴、自然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人价值的首要体现,也是茶德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遵循自然之道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进而帮助职业学校教师形成良好的道德体系。

  3.1通过传统茶文化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我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包容性及延伸性的特征,茶文化与不同事物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形式,诸如,茶文化与对联相结合形成茶联;茶文化与绘画相结合星恒茶画;茶文化与文学相结合形成茶书等等[4]。因此,在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过程中,应加深传统茶文化在教师培养中的体现,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包容性,根据不同学科及领域的知识、教学特征,结合教师特长与优势,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教学方式,从而完善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另外,采用传统茶文化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借助茶文化的包容性及延伸性,将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经验引入职业学校之中,根据当前国家对职业学校教学要求,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采用讲座、分享会、公开课等形式,使职业学校教师能够逐步提升其教学水平。3.2通过传统茶文化改善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除了教学技能与经验之外,职业学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培养尤为关键,茶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当前也成为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涵盖各个层面的知识与素养,通过传统茶文化来改善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以此凸显职业学校文化底蕴,从而转变以往职业学校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5]。同时,众所周知,传统茶文化具有极高的灵活性,这一特征应体现在职业学校教师文化素养培养之中,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师培养策略,找寻适合职业学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培养模式,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到教师文化素质培养之中,有效提升教师综合水平。另外,茶文化具有知识性安博电竞,以茶文化丰富职业学校教师业余生活,开展各种具有知识性及娱乐性的教师茶文化比赛,进而升华教师文化生活,使其充分了解茶文化这一人类文明。3.3通过传统茶文化构建职业学校教师道德体系。传统茶文化以“德”为中心,形成康、乐、甘、香、和、清、敬、美的茶文化八德,茶德概念从我国唐代即初步形成,当前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均十分盛行[6]。在教师道德体系建设中,职业学校应加强对茶德的理解与感悟,形成具有职业学院特点的教师道德体系,以茶德带动师德,进而培养职业学校教师道德素养。同时职业学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从思想层面提升教师个人品德修养,并通过茶德多角度阐述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另外,《饮茶十德》中介绍,茶除了能够滋养人的身体之外,还能够完善饮茶人的道德品质,并使饮茶人认识到和敬待人的重要性,通过将茶文化与职业学校教师道德培养相结合,利用茶文化完善教师道德修养,从而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对教师道德素养加以培养,同时也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教育。3.4通过传统茶文化凸显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效果。教育是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与保障,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凸显茶文化的开放性,将教师纳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并提高教师在教改中的权重,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教改中,对教师提出的合理建议予以采。

Copyright © 2012-2024 雷竞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