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特安博电竞征十篇
安博电竞如果我们对这种“泛化”现象进行详细分析,不难发现它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文化”与“文化研究”概念本身具有宽泛、开放和综合的不确定性。长期以来,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都不断地进行着界定“文化”概念的努力,然而,至今仍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未能取得一致共识。有关“文化”概念的不同认识和定义,众说不一,时有新见,其概念、范畴、理论、方法都处于不断认识、探索、建构、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尚不明确、学科地位也尚未真正确立。“文化”及其研究在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上的不确定、不成熟,必然会给从属于文化领域的“茶文化”概念界定和深入研究带来困惑和困难。二是茶文化自身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局限性。至今为止,有关茶文化的史料整理、理论研究、实践总结等学术成果大量涌现,茶文化学学科构建的重要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开办了茶文化专业,都是令人欣喜的成就。然而,无需讳言的是,目前的茶文化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历史的追寻多,现实的关注少;概述的通论多,深入的阐述少;空泛的谈论多,精辟的创见少;事项的研究多,理论的建构少;内容的传承多,方法的创新少;局部的进展多,整体的推进少;业内的研讨多,跨界的交流少,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茶文化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存在不足,尚不足以成为支撑茶文化整体研究的理论基础,不足以成为引领茶文化整体发展的理论先导。三是迅猛发展的茶文化实践远远领先于茶文化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茶文化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有待深化提高;另一方面,在当今的茶文化领域,实践的迅猛推进既大步而又踉跄地超速于理论研究的进程,也越来越多地受制于理论研究的滞后。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理论则更有可能成为行动的阻碍。因此,思想观念和理论认识上的合理性创新发展,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成为必需面对的急迫任务。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开展茶文化理论研究,来复兴、引导、推动、深化茶文化发展,从而达到振兴茶产业的根本目的。四是茶文化所具有的“跨界融合”特征所致。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详细论述。
笔者认为,对“茶文化”概念界定和使用中出现的“泛化”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加以认识: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泛化”现象确实给茶文化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存在“茶文化”界定不清晰、认识不到位、方向不确定、目标不准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茶文化工作者关注范围太广、涉及领域太多、战线拉得太长、开展项目太杂,不能集中力量和优势办大事,一定程度上产生“低、小、散、弱”、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状况,发展速度、发展品质、发展效果都有可能受到制约。尤其是极不利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茶文化核心竞争力”,在与茶界内其他行业部门、茶界外其他文化行业部门的竞争中,难以扬长避短、脱颖而出、居于领先地位和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种“泛化”现象的内在成因中,蕴涵着茶文化不同于其他一些静态文化、纯理性文化、纯精神文化的不同之处。而这种不同,也正是它能够持续不断地得以创新发展的内在优势之所在。与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国画、油画、雕塑等传统经典艺术不同,茶文化具有与其物质文化形态紧密相连的极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茶文化的实践性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它来自于物化形态的茶叶,并以之为唯一性的基础;它与社会大众的品茗行为紧密相连,并以之为活动的载体;它需要通过冲泡、茶艺等技术、技艺的辅助,在生活实践中实现其内在的精神价值。正是这种极强的实践性,使得茶文化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现实人生密切关联,从而获得同样强烈的时代性。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科技、资本、信息、网络交融共进的高新科技世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社会里,漫溢于社会和生活各个层面的茶文化,必然地会与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等等最为鲜明的时代元素、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它们遭遇碰撞、交会融合,呈现出调适、互动、包容、分化、裂变、扬弃、更新等等多元态势,正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这样一种与实践、与时代紧密相连、动态发展着的文化,我们绝对不可以简单地、刻板地以单一的学科范式将其局限于学术研究领域,并因此枯竭了它来自本体本质特征和社会实践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关于茶文化的特征,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深入探讨,提出许多见解。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茶文化在整体上具有“综合性、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还有社会性、集体性、类型性及播布性”①、具有“创造主体的多元性、历史传承的悠久性、表现形式的民族性、体系构建的完整性”,也有学者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了分析论述,指出其具有“入世精神、乐道精神、和合精神”。②等等,此处不作一一列举。以上这些茶文化特性或特征的提炼,角度不同、方法不同、目的不同,结果也就不同。但提法虽异,却都各有道理。笔者在此不拟对各种提法的妥帖与否作分析评论,只从前述茶文化之“泛化”现象中,根据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分析,提出前人尚未论及的茶文化“跨界融合”的特征,并将其视为茶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此处所谓之融合,是指茶文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所具有的与相关学科、不同文化形式以及一些具体事项、行业、产业等高度融合的内在属性。具体来说,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角度:一是从本质上来看,茶文化是多种文化、艺术安博电竞、产业等交相融合的一种文化形态的呈现。比如,茶文化中,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各种社会阶层文化的融合、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融合等等。二是从途径上来看,茶文化的融合特征通过具体途径得以实现。或者是与某一领域的直接融合,比如茶文化与歌舞艺术的融合;或者是作为平台或载体,促进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融合,比如以茶文化为表现题材或消费需求,书法、绘画、诗词、篆刻融为一体,即促进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发展,也培育了书画交易市场。下面,对茶文化的融合特征,作一些具体论述。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的故乡”。茶文化的产生,基于茶的物质形态之上,没有茶的种植、采摘、加工、贸易和消费,就没有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茶自身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范畴,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可视之为“皮”;茶文化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是茶在文化领域的发展,可视之为“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茶文化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一直以来,茶文化都不只是精英文化的专宠,也不只是大众文化的喜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琴棋书画诗词茶”二语,十分生动地概括了茶文化形成于传统文化中的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社会不同阶层文化创造之间的融合。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高僧大德、大众百姓,当今社会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无不与茶文化有密切的接触和多方面的贡献。举例而言,宋徽宗赵佶十分喜爱茶叶,常和群臣“斗茶”,他曾撰有《大观茶论》,其中写有“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之句,可谓是对茶道精神的深刻体会和提炼。清乾隆皇帝曾写有众多咏茶诗篇,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写作茶诗最多的一位,他多次巡游江南,册封御茶,推动了名茶的发展。东晋、南朝时,玄学盛行,江南士人好清谈之风,他们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以茶为伴,品茗畅谈,追寻玄远之境,抒发奇思妙想,在日常的茶饮中注入了精神的寄托和阐发。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融儒家思想、佛道境界、歌、舞、琴、棋、书、画、月、泉、水、器等于茶道之中,对推动茶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茶文化与佛、道教两教,均有深切的渊源。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是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在道家看来,茶可助炼“内丹”,具有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之功,是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禅门之中,不乏与茶有关的公案和活动,比如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至今已办六届的世界禅茶大会、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的生活禅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深刻内涵。茶文化与人间生活紧密相关,普通百姓、人民群众是茶文化最基本和最中坚的创造者,不论是与茶有关的乡风民俗,还是表现思想情感的茶歌茶舞,大多出自民间社会的创造。以陕西西安为例,此地早在唐代长安就出现了专卖茶水的茶肆。唐人封演在他所著的《封氏见闻记》中即记曰:京城长安开有多家“茗铺”售卖茶水。这种现象至今如是,茶馆遍布城乡,品茶之外,还有挂画、插花、说书、唱戏等活动,成为市民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茶客们在此提神醒脑、消闲遣兴、交流信息、收听新闻、洽谈生意。有的坐茶馆不是为了饮茶解渴,而是为了听评书艺人说书或听曲艺演唱,这叫“吃书茶”。有的在茶馆调解民事纠纷,一边饮茶,一边述说事实经过、讲清各自的道理,由调解人评理。调解人作出仲裁后,茶钱全由输理的一方支付,这叫“吃讲茶”。人们以茶馆为平台、以饮茶为媒介,发展出茶礼、茶俗、茶曲艺、茶歌舞等等茶文化事项。浙江音乐家周大风创作,蜚声中外、受到总理重视喜爱和亲自关注的《采茶舞曲》,就来自于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的我国民间歌舞体裁和浙江泰顺茶农的劳动实践,是国家领导人、艺术家与茶农共同创造、推进茶文化发展的典范之作。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成就光辉灿烂。其中,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青瓷、园林等等,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取得了世界性影响的独特创造,它们都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且以诗文、书画为例,看一看他们之间的会通与融合。以诗文论,唐代诗人卢仝有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至今仍是推崇茶叶的最好文字;北宋苏轼有“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的诗句(《汲江煎茶》),写尽诗人在月明之夜用瓢汲取江水烹茶的情趣;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张潮有《中冷泉记》,极写茶人对泡茶之泉水的讲究。以书法论,著名的茶帖有唐怀素《苦笋帖》、宋苏轼《啜茶帖》、宋蔡襄《精茶帖》、清金农《玉川子嗜茶帖》等,均为名家名帖。以绘画论,著名的茶画有唐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元赵孟頫的《斗茶图》、元钱选的《卢仝煮茶图》、明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明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等等,可谓多至不可胜数。这些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以茶文化为题材,赋予了茶文化以文心、诗性、画意、才情、意趣、风骨、神韵,将它升华到一个品质非凡的审美境界。同时,这些艺术形式也凭借着茶文化的承载,生发出各自蓬勃的生机,产生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正因为有了如此和谐的交相辉映,我们今天方才拥有了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华美多姿的茶文化传统。
在中国,茶叶是一个重要产业。在清代,茶叶关税收进对清政府的财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贡献极大。根据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817-1833年间,广州口岸出口的茶叶,占出口总货值的60%左右。战争后,直至19世纪中后期,茶叶一直是中国占第一位的出口商品,其出口值在有些年份甚至占中国总出口值的80%以上。在19世纪,中国全部出口商品所换得的外汇52.7%来自茶叶;全部进口商品所需的外汇51%靠茶叶支付。即使在英国对华大量输进后,中国茶叶出口的上风仍可以使中国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基本能弥补因进口而造成的大量白银外流。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进总计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清政府从茶叶贸易中得到了巨大收益。①“2008年以后,我国茶园面积和茶叶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全球茶叶产量330万到350万吨,中国占130多万吨。”②巨大的茶叶经济支撑起了茶文化的发展,并使它与产业经济密切相关。历史上的茶文化在文人雅集、茶馆茶点、歌舞表演、民俗传承等等活动中发展,其中不乏市场运作、产业经营的因素和成分,形成了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在市场环境里互为依托、支撑发展的局面。在今天文化发展观念日益更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产业受到高度重视的时代氛围里,茶文化跨界融合的特征天然地符合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开放融合特征,具有产业化运作的先天基础。我国“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这些文化产业门类,都与茶文化有可相对接之处。文化部2012年2月23日《“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工业、建筑、会展、商贸、休闲等行业融合,提高国民经济的文化附加值。打破文化产业门类的边界,促进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联姻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只要我们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运作,一定能在茶文化的平台上,在“打破文化产业门类的边界,促进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联姻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方面,走出富有实效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茶文化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步伐,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形象和理念,也与世界人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精神相融合。如杭州的径山寺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发源地。早在南宋时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到径山寺学佛取经,学成后将径山寺种茶技术、制茶技术、茶宴礼仪和茶具一起带回日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日本“茶道”;日僧圆尔辨圆修行回国后,开创了多处名寺,并依据带回的《禅苑清规》制定了《东福寺清规》,其中包括严格的茶礼;日僧荣西在深研了陆羽《茶经》后,写作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茶道逐渐在日本上流社会风靡,并最终普及日本全国。在当今,2003年11月,在法国茶文化协会和法国里昂市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茶文化节”期间,茶艺表演在市政厅举行,300多位政府官员和文化名人到场观看中国茶艺表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文化既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目前关于茶文化概念及其内涵的定义,主要有“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①和统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者两种观点②,分别代表了茶文化概念界定中狭义与广义的两个范围、两种认识。陈文华从一般的“文化”概念入手,梳理出了茶文化内涵所应包括的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四个层次。他认为,茶文化学应该结合“物质文明”,同时将研究重点放在过去比较薄弱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③笔者吸取以往各家所论,结合前文所论之茶文化跨界融合特征,将茶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具体展开为以下几个部分:(1)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即指由茶而生的哲学、伦理、宗教层面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如茶道精神等内容。(2)茶文化的主体部分,即指由茶而生的社会生活层面的民风、习俗、礼节、茶艺、文学、艺术、工艺如茶歌舞等内容。(3)茶文化的相关部分,即指茶文化在市场经济层面的运作、活动、业态如茶文化园区、茶文化节会、茶文化博览展示、茶文化旅游等内容。(4)茶文化的理论研究部分,即指专家学者对茶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学科建设活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茶文化的概念定义和内涵界定上,一方面,应该明确地把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作为茶文化概念和内涵的主要部分,这是茶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其跨界融合的本质特征,将市场与产业运作方面的相关内容也需适当考虑在内,避免过于机械地将其局限于精神文化或文化学科范畴之内的认识和做法,综合把握,统筹发展。
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她的跨界融合特征,使她既与中国经典传统文化艺术相互交融,更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日常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她历经陶炼而升华至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升华出极具中国特色的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陆羽的“精行俭德”、庄晚芳的“廉美和敬”、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理”“融”“静”“正”“真”等等,都是有关茶文化精神实质或称茶道精神的深刻阐述。生生不息的传承弘扬和与时俱进的开新造大,是文化传统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茶文化的历久弥新,其因也在于此。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继承优秀的茶文化传统,赋予其适应时展所需的新鲜元素和发展动力,是茶文化工作者需要面对的课题和理应承担的责任。为此,分析当代社会发展现实状况,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结合茶道精神、茶文化价值理念与时俱进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在此提出“清”、“敬”、“和”、“美”的茶文化当代核心理念。具体地说,所谓“清”,是指与茶叶、茶饮相关的清茶、清醇、清淡、清香,与情操修养有关的清心、清静、清纯、清净、清平、清雅、清逸、清高,与从政为官相关的清白、清风、清正、清廉、清官、清誉。“清”是茶的基本特征和人的基本品质的充分体现,一个“清”字,可以涵盖以往学者曾有提出的“德”“俭”“廉”“正”“静”“真”等多种内涵。所谓“敬”,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敬重、互怀敬意、相敬如宾的友好关系;是指人对自然、对规律和对历史、对人民的敬畏之心;是指人所应该具有的尊老爱幼的敬爱之情。一个“敬”字所体现的,是茶之于礼的价值和人行于世的守则。所谓“和”,是指基于茶文化“清”的本质和“敬”的理念之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和谐关系。茶饮、茶品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和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茶中的生活,不仅只是物质享受,更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规矩守则;从落到实处的角度来看,“精行俭德”、“廉美和敬”,大都关乎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社会往的尺度,大都是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中来。茶中的生活,不仅只是个人修身养性,更讲究的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秩序。一个“和”字所体现的,既是茶道,也是人道和社会运行之道。所谓“美”,既指茶叶的色香味形、茶园的美化、茶人的美意、茶境的美妙,更是生活美满、道德美好、人性美善的概括。一个“美”字,是茶文化追求的最高愿景,是茶、人、社会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上的共同升华。
随着我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学术界,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主要偏重于茶文化的产业发展,对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特别是有关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有必要对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产业发展态势进行研究,以期达到丰富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内容的目的。
(一)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茶文化旅游的概念,要首先界定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茶文化的概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最早提出文化旅游概念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这是从广义上定义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学者任冠文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茶文化和文化旅游都属于文化范畴,都具有文化的属性,并且都处于行为文化层面。而茶文化旅游不只是茶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见,它既是茶文化内涵的延伸,又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
(二)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不但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且有关茶文化旅游概念的论文也是少之又少。张琳洁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毕剑、尹郑刚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以上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作者都是从旅游产业化的角度进行界定,没有考虑到旅游者与茶文化旅游内涵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旅游者的文化动机。笔者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内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一)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特征。文化性不但是当今旅游的整体属性,更是茶文化旅游的根本属性。如果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没能表现出茶的文化性特征,不但没有吸引力,而且行之不远。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过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在内涵方面表现出很强的文化性,茶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休闲娱乐性特征。旅游的属性不仅包括文化性,还包括休闲娱乐所带来的愉悦性;茶文化在表现形式中也更多的是使受众体验茶所带来的休闲娱乐享受。从以上两点来看,旅游和茶文化的休闲娱乐性特征是相一致的,这也是茶文化能适应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迅速开发出茶文化旅游的前提。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征,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过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
(三)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茶文化旅游作为当今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经济性特征表现的非常明显,这是由于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所决定的。茶文化旅游企业在开展旅游的过程中追求经济利益是首要的目标,也是无可非议的做法。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今世界是市场经济世界,追寻经济性就能用经济手段更好地保护茶文化艺术,丰富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性使有些茶文化旅游企业偏离茶文化的传统形式,甚至把一些糟粕带进茶文化旅游中去。因此,鉴于茶文化旅游的经济性特征,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不但要追寻经济利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国内茶文化旅游发展初露端倪。国内虽然茶文化旅游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稀少。目前,我国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主要是较大的产茶区,这些茶叶产区虽然茶产业的规模较大,但是与茶相关旅游产业的规模却相对较小,没有形成专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大型旅游景区和旅游公司,这样就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速度。我国茶文化的知名度举世闻名,但是与此相关的茶文化旅游知名度却不高,如很多旅游者只知道杭州的西湖龙井很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与龙井相关的旅游产品。纵观国内的茶文化旅游市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十分不足,产品不但稀少而且形式太单一,没有形成一条与茶有关的旅游产业链条。以上几点说明我国茶文化旅游开发十分不足,还处于水平较低的初级阶段,要想发展我国茶文化旅游,必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大力开发适合我国茶文化旅游的产品。
(二)茶文化旅游重“茶”轻“旅”。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普遍存在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现象。由于我国茶文化旅游是在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加之以茶为主的旅游收入没有茶产业收入高,导致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旅游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再者,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都是政府导向性,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模式中,政府在开发的过程中只重视茶产业发展,轻视与茶有关的旅游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之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无非是为了丰富茶产业的内容,这种发展模式势必影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鉴于此,这些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市把以前的茶文化节名称就改成了“茶文化旅游节”,旅游元素的加入丰富了茶文化节的内涵。但是,这些节会旅游还是以“茶”为主,以“旅”为辅,不能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茶文化旅游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行业发展态势上都处于起始阶段。要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就要加大对其的理论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从理论高度上指导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与民间艺术紧密相连的,是最原始的艺术思想和最绚丽的艺术语言。其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反映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希冀,折射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善良纯真以及独特的艺术品位。民间美术色彩因其耀眼的艺术光芒,一跃成为现代设计行业的潮流元素新宠,被广泛应用于包装设计之中。民间美术色彩元素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产品的包装魅力,凸显其精神实质,并逐渐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艺术性载体。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美术色彩也各有不同。我国地大物博,地理形态各异,其孕育的文化内涵产生的民间美术色彩也是丰富多姿的。每一种地域文化对当地的美术色彩的形成与发展都会有一种潜移默化地渐染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定义了各自的色彩象征意义。例如,白族崇尚白色,视其为美好的象征;哈尼族偏爱黑色,以黑色作为高贵的象征;我们汉族更喜红色,因其蕴含着吉祥安康之意。所以,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同一颜色在不同的地方寓意也有所不同。
象征手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少见,其甚至贯穿着民间美术色彩的始终。所谓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是指,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到某一色彩时所联想到的某一事物或触发的某种感情,简而言之,某一色彩表达某种特定内容,即该色彩为其象征。例如,蓝色象征着自由,红色象征着热情,黑色象征着端庄,每种颜色都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同时,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下,美术色彩也趋向多元化发展,其被赋予的人文情感更加浓厚,所象征的文化寓意也日益深刻。
民间美术色彩是我国传统装饰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传统审美艺术观的基石。民间美术色彩以艳丽的色彩搭配,展现各民族的风情特色。民间美术色彩在装饰上遵循“在巧不在多”的理念,运用简单的颜色营造出最佳的视觉美感,与极简主义的色彩要求相契合。同时,中国美术色彩也经常以色彩组合的形式被应用到装饰中,不同的美术色彩进行混合搭配,造成一种视觉冲击,极大地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总之,无论是民间美术色彩的单色渲染抑或是混色氤氲,都能勾勒出一幅幅韵味十足的色彩效果图。
五彩斑斓的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极强地装饰性作用,其对于现代茶叶包装的设计确实能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但是,精美别致的外衣却掩藏不住茶叶包装中茶文化内涵的缺失。现代茶叶包装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已是司空见惯,浮翠流丹的美术色彩对于茶叶包装而言过于浓墨重彩,艳丽多姿的色彩并没有凸显出茶叶包装中的茶文化内涵,浓妆艳抹中反而丧失了茶叶包装的精神内核———茶文化内涵。而另一方面,设计师过于追崇茶叶包装的色彩意境营造,却没有找到色彩渲染与茶文化烘托间的平衡点,从而导致茶叶包装中的茶文化内涵被埋没。
我国茶叶包装发展历史悠久,其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技术也是日臻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色彩包装运用的理论体系。因此,现代茶叶包装沿袭的仍是传统茶叶包装的设计模式,没有注入新的活力因素,更遑论科技元素的导入应用。茶叶包装在色彩的甄别选择上沿用的是传统的人工肉眼识别,凭主观感觉去感知,没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的颜色识别系统,进行茶叶包装设计的色彩辨别与选取工作。此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组合与混色构图中,大多设计师,不善于使用计算机的平面设计软件中的色相色度功能,对茶叶包装的整体色彩进行细化润色处理。
民间美术色彩蕴含着深奥的审美哲学,其用色和着色颇为讲究,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要求也很高,细微的色度差别就会调和出不同的颜色。我国茶叶包装设计师在运用美术色彩这一元素时,对于色彩的运用颇为浅薄。一方面,设计师在整体的构色过程中,由于其色彩综合知识的缺乏,再加上其不成熟的色彩组合手法,最后只会产生一种粗糙低劣的画面色彩感。另一方面,设计师在进行色彩的挑选工作时,所撷取的色彩象征意义与茶文化寓意不相符合,甚至大相径庭,产生一种沐猴而冠的既视感,使得茶叶包装陷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设计,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若看完市场上的茶叶包装,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记住。一则是茶叶包装设计的识别度不高,没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大部分设计师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处于一种盲目模仿抄袭的境地。例如,绿茶的包装选用绿色来衬托其清新自然之感,然后设计师在进行绿茶包装设计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绿色,最后导致所有的绿茶包装设计出现“远看近看都是绿”的雷同现象,完全没有标识度。二则,茶叶包装设计师缺乏对潮流元素的敏感度,不善于将现代的时尚因子融入到茶叶包装中,使得茶叶包装的设计在色彩调和上略显突兀单调,不能激发大众的时尚消费欲望。
目前现代茶叶包装设计陷入了华而不实过度包装的死胡同,大多设计师专注于茶叶包装的精致华美程度,而忽略了作为茶叶包装精髓的茶文化。设计师们被光怪陆离的消费观所引导,沉迷于茶叶包装的外观造型颜色设计,企图用夸张浓烈的民间美术色彩彰显其精妙的设计,殊不知丢失了灵魂的茶叶包装撑不起这样华美的外袍。因此,设计师应该对茶叶包装设计进行重新定位,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将精深奥妙的茶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运用民间美术色彩阐述出来。同时,设计师也应该找到茶文化意义与美术色彩间的平衡点,通过斑驳的色彩渲染出茶叶包装中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倘若现代茶叶包装想在优胜劣汰的茶叶市场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则必须要以科技为先导,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首先,设计师要与时俱进,掌握茶叶包装行业里的所有新资讯新科技,然后第一时间内将相关的科学技术引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之中,利用科技手段分析茶叶的不同属性,并根据分析结果选取与之相吻合的色彩寓意,最后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整体的茶叶包装规划设计。与此同时,设计师也应该主动地走进科学,积极与科学家交流沟通,尽可能地将科技元素应用到茶叶包装的设计每一环节,从而推动茶叶包装的科技化进程,全面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
虽然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庞杂,内容繁多,但是其对于现代茶叶包装的装饰性作用却不容小觑,其是表现茶叶包装茶文化魅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师应该首先从民间美术色彩的理论体系着手,逐一研究色彩元素的文化象征意义,扫清其美术色彩领域的盲点,重筑色彩理论框架,夯实美术色彩知识的基石。其次,设计师要不断加强其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要从整体进行构色,不同的茶叶品种所展现的茶叶特色也不一样,其茶叶包装的用色要求也因此有所不同。所以,设计师要因茶制宜,对茶叶包装进行细化的分层设计。
只有紧跟时尚才能赢得市场。茶叶包装的设计也应该立足市场,紧随潮流,打破常规,将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潮流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能凸显茶文化内涵又能满足大众时尚口味的茶叶包装设计。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要充分发扬自主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敢于以新的色彩构图对茶叶包装进行不同风格的定位设计。例如,一改绿茶包装配绿色,红茶包装配红色的传统,尝试用红色点缀绿茶,用绿色来装饰红茶,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另外,茶叶包装设计师也应该留心关注时尚界的流行元素,不仅将流行色系引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而且也将潮流元素融入其中。双管齐下,促进茶叶包装向现代潮流化发展。
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茶叶包装中的运用,是茶叶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同时也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出路。二者结合,不仅能提升茶叶包装的艺术性,也能促进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但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已成为阻碍茶叶包装跻身包装行业前列的瓶颈问题,而如何运用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象征寓意与情感意义来展现茶叶包装中的茶文化内涵,是值得设计师深思的问题。
[1]张咏梅.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形成及特征山东师范大学,2004(10):20-22.
[2]朱镇涛.论中国传统色彩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关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1.
[3]彭懋耘.中国传统色彩审美及其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7.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营养、保健和食用价值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茶树种类繁多、茶叶产地分布广,给茶叶产地等的鉴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一质谱联用技术以及多维色谱技术等新兴分析技术在茶叶原产地鉴别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种计量学手段的不断完善将会极大丰富茶叶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与数据处理方法,使茶叶的信息更加全面、更具科学性。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综合分析茶叶品质,而且分析速度快、效率高、无污染、重现性较好[1-4]。红外光谱技术显示不同品质的同种茶叶在谱图上的特征谱带会出现了细微差异,该发现证明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用于鉴别茶叶品质的可行性。该文利用红外光谱技术讨论了茶叶产地分布特征。
样品的制备大致分为5个过程:烘干、粉碎、研磨、压片和光谱采集。首先,标准茶叶样品将在40 ℃恒温箱中烘12 h,然后经粉碎机粉碎,过200目筛子后收集。茶叶样品粉末要与KBr按1∶120比例进行研磨、压片,最后即可对压片进行光谱采集。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是以样品数据统计特征为基础的正交变换,是最小均方误差意义上的最优变换。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用数量很少的几条本征谱,在不丢失主要光谱信息的前提下,取代原来复杂的原始光谱,解决了由于谱带的重叠而无法分析的困难。
特征基理论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提出的一种降低茶叶红外光谱图原始数据的维数、提取反映茶叶信息的主要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每进行一次特征提取就好比是一次主成分分析过程。特征提取是为了建立茶叶的光谱特征基,在主成分分析的最后就是选取变量建立特征基的过程,建立特征基后即可对所要分析指标进行投影分析。
二次特征提取是在一次特征提取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主成分分析过程,即特征提取过程,也相当于再一次剔除冗余变量,提取变化相差较大变量的过程。在二次特征提取后,再根据不同的特征因子所含信息量的情况建立特征基。
建立有关茶叶产地的特征基时,首先,考虑参与建基茶叶原产地的问题,既包含我们所要研究的几种茶叶(君山银针、祁门红茶、政和白茶、安溪铁观音、四川藏茶等),又要包括中国其他各个茶叶产区的特征茶叶品种。
在研究中选取福建茶区茶叶时,将福建茶区分为闽北和闽南两个区域分别区分。选取安徽茶叶时,将其分为黄山和祁门两个茶区。这主要基于茶叶产地的地域特征不同,每个地域的气候、降水、海拔等地域特征相差太多。
因此该特征基要有对应每个区域茶叶的信息,也就是每个茶叶要在基上能找到对应的“坐标轴”,如闽南和闽北茶叶要分别投影在代表各自区域信息的“坐标轴”上。
茶叶的基本成分是稳定的,所以样品的红外光谱有很大的相似性,该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提取思想,提出了特征提取方法并应用在不同茶叶产地的识别上,结果很好的把不同产地区域的茶叶区分开。此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方法将对分析茶叶产地有指导作用。
[1] 蔡健荣,吕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识别不同类别的茶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083-4084.
[2] 李红莲,赵志磊.近红外光谱法快速鉴别花生油真伪及掺伪成分[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0,27(1):24-29.
赣南,作为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凝聚了悠久、丰厚的客家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经过赣南客家人长期历史进程中的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和发展,广泛流传于广大群众中的赣南采茶舞蹈也逐渐形成。它的风格典型,妙趣横生,备受客家人民亲睐。
人类学对于舞蹈艺术的探索,更加关注身体以外的背景,即政治、经济、社会、族群、文化内涵等等,而传统的舞蹈研究主要是从舞蹈动律、节奏、形态、结构、动作等方面进行,这种单项的研究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舞蹈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当中汲取知识养分和研究方法,对舞蹈艺术进行更加全面、深入、跨学科的研究。
纵观各民族,无论是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或是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其民间舞蹈都在动律、体态、语汇及表现形式上有着自身显着而独特的风格特点。很显然,这些独特风格的形成,与该民族(民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性格特征及观念等诸多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数百年来,赣南采茶舞蹈孕育在这块红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的特征,对其背后浑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把握和传承。
自然地理环境给人类文化,尤其是民族民间舞蹈这种类型的文化创造提供了物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彩。[1]“山岭沟壑”,是对赣南客家人生存环境的一个形象概述,赣南地区遍布山地丘陵,并且受到亚热带森林气候的影响,土壤肥沃,森林茂密,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长期的山区生活,人们上山时会前倾身体,负重时会自然下蹲,双手旁置以维系身体平衡,智慧的赣南客家人将这些生活点滴进行了艺术创造,成为独一无二的舞台步法――“矮子步”。艺诀“老虎头,鲤鱼腰,双手柔如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和“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等都是“矮子步”的风韵特征。[2]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由于赣南地处极为偏僻,交通不便,人们与外界很难接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生活必然。赣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客家人习惯于这种与动植物为伍,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为了自娱自乐以及庆祝丰收、节日的需要,客家先民们有意模仿动物动作,从而创造了一大批流传至今,独一无二的表演身段,如:“乌龟扒沙”、“乌龟伸头”、“猴子洗面”、“懒猫抓痒”、“猫儿探夜”、“鸡公啄米”、“蜻蜓点水”、“金鸡独立”、“狗崽守门”、“狗牯摆尾”、“黄狗伸腰”、“雄鸡睡觉”、“狮子开口”、“狮子滚球”、“黄狗撒尿”、“蜻蜓戏水”、“乌鸦晒翅”[3]……等等。
一个民族(民系)性格特征的形成要受到经济、文化、宗教、生存环境、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人的性格、品格、心理、情感等都属其中。它一旦形成,便决定着人的精神表达方式,对这个民族(民系)所创造的文学艺术必然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各民族民间舞蹈是最能够体现人们性格特征的艺术形式,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各民族(民系)由于民族性格特征的不同,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铸造了属于自己民族(民系)最独特、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
赣南采茶舞蹈土生土长在赣南,是当地客家人主要的娱乐活动与精神寄托。其“以丑为美”、诙谐幽默的表演,彰显出赣南客家人面对生活时乐观、积极、向上的姿态品格;其朴实无华、贴近生活的装扮,折射出赣南客家人善良、淳朴、厚道、坦荡的性格特色;其宣扬“真、善、美”的主题内容,是对赣南客家人正直、刚正、追崇理想的热情讴歌。赣南采茶舞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赣南客家人的性格特征,使我们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赣南,品味赣南。作为传播文化的排头兵,舞蹈艺术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采茶戏,是在江南和岭南等省区较为流行的一种戏曲,在各省,冠以各地区的地名来区别各地流行的地区。这种戏,尤其是在江西特为普遍,剧种类型也是较多的,其中的“赣南采茶戏”,更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赣州地区客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赣南传统采茶戏的表演风格是歌、舞、戏三者并重的。唱、念、舞融为一体,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重要的表演元素。
赣南传统采茶歌是用当地客家方言表达的,以曲牌体的茶腔和灯腔,再结合路腔和杂调的音乐唱腔,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曲牌体的唱法大都是较为轻快、欢乐、诙谐的,唱腔主要是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曲牌体独特的客家方言唱腔风格是赣南传统采茶戏的核心,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性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赣南传统采茶戏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其独特的客家方言也成为了赣南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赣南传统采茶戏是从民歌小调引导进来的,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十二月采茶歌”。灯腔与茶腔相比,则是有较大的区别,这类曲牌音调节奏率强、舞蹈性强。灯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加一套锣鼓,渲染起火热火红的气氛。路腔则又是另一种性质,其曲风轻松欢快。
赣南传统采茶歌的舞蹈是通过农民们来源于劳动生活创造而来的,而如今舞蹈衍生出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等,造型十分独特,变化无穷。“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与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这就是对赣南传统采茶戏舞蹈的形象刻画。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多为“矮子步”、“单袖筒”,舞蹈在赣南传统采茶戏也包含有基础功的意思,其矮子步更是被人誉为“东方的芭蕾”。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念”是区分丑角不同于旦角的艺术表演特征,这种富含音律性质的语言,具有着沉重的节奏感以及悠长的音律美的唱腔叫做念白。念白的基本要求要做到顺口以及美音,舞台上的念白,可称之为在音律中加工而成的艺术语言。
赣南传统采茶戏以二旦一丑或者生、旦、丑的三人演出,继而称为“三角班”。其剧种多为喜剧、闹剧为主,围绕着下层农民群众商贸习艺、劳动、男女之前的情感戏为重点。
赣南传统采茶戏中角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装束、声腔、舞蹈等一系列独到的表演,来向观众倾诉角色自身的情感表现以及与观众的情感进行“谈心”。其鲜名的形象和个性,冲击着艺术更为高端深入的品位,又提高了欣赏价值,受到了非常多人民群众的喜爱。
丑角是赣南传统采茶戏中的中心结构,是赣南采茶戏中的主要文学特征,其表演中在修饰情绪,舞台氛围中起到了极为明显的效果。丑角没有像中国戏曲那样有文丑、武丑之分,而是分为“丑行俊扮”,是为“正丑”,正丑多为勤劳勇敢、纯朴大方、机智风趣的青年壮年男子,语言动作生动安博电竞、欢快、幽默。“丑行扮丑”则是为反丑,反丑多为一些放荡纨绔子弟、赌徒烟鬼,语言动作多为滑稽夸张,两者相互对立,形成鲜明的对比。丑角的地位在赣南采茶戏中比较显著突出,他们表演的重要性早已超出他们唱腔十万八千里,如果采茶戏减少了对丑角的戏份,那么也就等同于把戏曲的精彩性和观赏性删减一半了。小旦则主要是单纯、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表演风格独树一帜,其动作优美朴素、姿态万千,不仅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同打扇子花。
赣南传统采茶戏其历史悠远,具有非常强烈的传统文化深度,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它客观真实反映了客家先民从古代到今时今日的生活追求、喜怒哀乐,代表着正宗的客家人物特征,是对赣州人民内心世界的赞美。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如此艺术魅力,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虽然国内电视剧制作方有着很高的拍摄热情,但是就播出情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错误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拍摄制作,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使茶文化电视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制片方和地方政府应该从这一问题出发逐步推动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本文首先就茶文化电视剧的定义和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传播角度分析了我国茶文化的两大特征,希望对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制作有所帮助。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电视剧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人们通过收看电视就能够得知古今中外的各种信息,从而增加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必须传承下去。然而,就现阶段而言,国内文化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漠视我国传统文化,很显然这不利于国内文化事业的发展。由于电视剧制作单位属于媒体范畴,有着加速信息推广和传播的作用。茶文化通过电视剧的传播,可以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茶文化,从而有利于我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茶文化成为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素材。当然,茶文化电视剧的形成和传播受到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电视剧属于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很多茶区对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十分重视,并以此为平台宣传本茶区的茶文化和茶叶特点,从而提升本地茶叶品牌的知名度。茶文化电视剧有利于茶区文化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促进茶区茶业经济的发展。四川是我国的重要茶区,然而国内却并未出现以四川茶文化为主题的电视剧,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相比之下,北京不是产茶地区,但其茶文化十分浓郁,很多电视剧中都借鉴了北京的茶文化场景。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产量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大型茶区对于茶文化电视剧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茶文化电视剧的筹划和拍摄工作。从电视剧题材加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茶文化电视题材囊括古今中外的茶文化内容。当然,茶文化电视剧的取材也受到当今电视剧潮流的影响。比如最近,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收看都市题材的电视剧,因此,以都市题材为主题的茶文化电视剧在所有题材电视剧中是数量最多的。虽然茶文化电视剧的题材涉及范围较广,但是诸如传记题材和军旅题材等题材的电视剧均没有出现茶文化因素。事实上,我国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与社会各个方面都结合紧密,而电视剧筹划人员并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导致国内茶文化电视剧仍旧存在遗憾之处。就电视剧的内容来看,茶文化电视剧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比如爱情、成长、生活、家族以及友谊等。当然,对国内茶文化电视剧进行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茶人茶事主要是此类电视剧的切入点。也就是说,电视剧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人们阐释什么叫做茶文化,而是借助茶人的事迹和茶事活动进行串联,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茶文化内涵。我国近年来拍摄了很多有关茶文化的电视剧,这些茶文化电视剧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了茶文化的地域特征和内在魅力。例如,《张三茶庄》借助茶庄的茶事活动向人们展现了国内茶人的精神面貌;国产电视剧《茶花女》讲述了“千两茶”传人的故事,使观众从中体会到革命时期茶人的艰辛;《老铁茶坊》从简单的生活场景出发,向观众勾勒出茶文化的脉络。不同的茶文化电视剧的切入点都有所区别,使观众在收看电视的过程中感受我国茶文化之魅力。
虽然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数量较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茶文化宣传的热情低。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支持茶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一些电视剧制作方则选择以茶文化为主题制作电视剧,这些事实都是对茶文化推广热情的一种反映。虽然国内电视剧制作方有着很高的拍摄热情,但是就播出情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说,茶文化电视剧只在一些地方电视台播出,而无法在卫视台播出,因此其受众面可想而知。就众多国产茶文化电视剧来看,其主要受到茶区政府和制片单位的委托,因此电视剧中出现了很多茶文化地域特色,但是这种设计并不能为其赢得国内的广泛观众。茶文化电视剧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茶叶品牌的开发。错误的市场定位和盲目的拍摄制作,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使茶文化电视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制片方和地方政府应该从这一问题出发逐步推动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电视剧制作方应该与文艺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并在电视剧中将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就有利于提升茶文化电视剧的口碑,从而使此类电视剧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随着茶文化的不断传播,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是情理之中的事。茶文化电视剧不仅受到茶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还会反过来影响到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为了使茶文化电视剧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品味,电视剧制作单位在拍摄电视剧之前就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从而了解观众的真实想法。在某种意义上,电视剧影响着观众对于事物的看法,并间接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换句话说,电视剧不仅直接向观众传递着各类信息,同时也达到了心理暗示的目的。收看电视剧之后,观众会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电视剧所要传达的内容。就国产茶文化电视剧而言,茶文化是其重要创作题材,观众收看电视节目后会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茶文化特征。
从国内诸多茶文化电视剧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国内茶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茶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茶艺表演、茶事活动、饮茶历史和茶人精神等,这些因素成为国产茶文化电视剧的重要内容。我国茶叶品种较多,包括红茶和绿茶,还包括黑茶和白茶等。当然,茶人在饮茶活动中会与茶艺活动以及茶事活动相接触,从中领略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饮茶在古代被看作一种高雅的象征,文人雅士的饮茶活动对市民阶级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我国茶文化历史名人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其历史事迹也被作为素材应用到茶文化电视剧中。以电视剧《茶颂》为例,其主要讲述的是近代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历史。在清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茶叶经济受到英美帝国的打压,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却带领众人在茶业领域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观众在收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不仅会对清朝末年的茶政制度有所了解,同时还能够对西南茶区的茶文化习俗有所认识。除此之外,《绿茶情缘》这部电视剧则以20世纪50年代的国内“南茶北引”的事实为背景,山东茶农突破重重困难最终使绿茶在当地成功栽种,从中观众可以体会到我国“南茶北引”的困难和艰辛之处,从而对国内茶叶商品倍加珍惜。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朝代的茶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区别。现阶段,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茶文化事业在国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茶文化电视剧反映了茶文化的深层次精神内涵。就我国目前的茶文化电视剧而言,观众从中可以发现我国茶文化有着浓郁的年代感。比如说,国产电视剧《老铁茶坊》借助简短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当代茶人的精神面貌,这种真实而简单的信息传达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当然,茶文化电视剧《十八香》的主角是一群“90后”的小伙伴,制作人通过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向观众传递着当前青少年对于茶文化的传承问题。再比如说,《远方来的茶客》这部电视剧涉及到国外饮茶元素,观众通过收看电视不仅可以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异同,同时还会就目前人们对于茶文化价值的认同问题产生深思。当然除此之外,《功夫茶王》这部动漫主题的电视作品也深得青少年的喜爱。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功夫茶王》既满足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同时还从侧面向他们普及了茶文化知识。虽然茶文化电视剧有虚构成份,但是其内容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茶文化电视剧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我国茶文化电视剧都具备一定的时代特征,因此使观众感受到茶文化本身的时代感。
综上所述,在国内众多茶文化电视剧中,茶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观众通过收看茶文化电视剧可以对我国茶文化特征进行认识和了解。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电视剧制作方应该与文艺工作人员相互合作,提升茶文化电视剧的口碑。我国茶文化电视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塑和构建,同时还有利于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我国茶文化的伟大魅力。
[2]王钟陵.20世纪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及几个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3-59.
毛蟹茶原产于安溪县大坪乡,是安溪四大名茶之一,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抗病性强、适宜粗放管理的特点,是制作乌龙茶的主要品种之一。毛蟹茶是安溪县主要优良茶叶品种,是高级色种乌龙茶。近几年来,安溪县蓬莱镇茶农进行毛蟹茶适度规模种植,取得较好的效益。笔者经生产实践、观察,将毛蟹茶的主要特征特性和加工工艺简介如下,以利指导生产。
毛蟹茶植株为灌木型,无明显主干,树形半开展,分枝较多,稠密;发芽能力强,芽头密集而整齐,芽梢肥壮,茎粗节较短,中芽种,持嫩性较差;叶形椭圆形、叶片肥厚质脆、中等叶型、叶片平展、尖端突尖、锯齿明显尖锐;叶色深绿,叶背白色茸毛多;抗逆性、抗病性强,适宜粗放管理,开花多,基本不结实,封行成园块,两年生茶即可采摘,1年中有约8 个新梢生长期,采摘批次多,产量高,在相似的区域、环境、土壤等自然条件下,相同树龄、相同的栽培措施比铁观音产量高1/4~1/3,耐肥,比铁观音早成熟约7 d[1-2]。
成品毛茶外形紧密,茶条紧结,梗圆形,头大尾尖,深绿色,叶稍厚,梗梢壮,皮薄质韧,颗粒手感沉重;嫩叶芽形成的毛茶,有较多白色茸毛,褐黄绿色,外观感。冲泡后,茶汤青黄或金黄,香清高远,略带茉莉花香,入口顺滑,口感醇厚,带有特有品种口感和香味。叶片圆张较小,稍薄,中部较宽,头尾尖,锯齿深、密、锐或向下钩,叶脉稍浮现明显。
毛蟹茶适应性较强,安溪县内均可种植,生长茂盛;以海拔500 m以上,四周植被丰富,生态良好,无污染源,土层深厚,酸性红、黄壤,水利条件好,交通方便,坡度小于25°的山地,按生态茶园标准进行规划种植的,生产上严格按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茶叶标准生产的茶叶,所提供的毛蟹茶鲜叶原料质量最好,是优质生产的关键[3-4]。
毛蟹茶是乌龙茶的主要品种,按照乌龙茶加工工艺,主要工序:鲜叶采制―晒青―凉青―摇青―炒青―包揉―干燥―筛分、风选―精拣―拼配―烘焙―成品包装管理。
毛蟹茶是高产的茶叶品种,适宜规模性生产,以生产中档乌龙茶为主。生产上较多采用机采法和刀采法,只有少部分进行高档茶生产才采用手采法。鲜叶主要以中开面为成熟的开采标准,应选择在晴天,以12:00―15:00采摘质量最好;全年以春、秋两季质量最好;标准为一心二叶、一心三叶为主。每季鲜叶采摘完应平整茶叶,适度修剪,形成馒头形的受光面,以利提高光合作用,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晒青能使鲜叶在较短时间内适度失水,叶片变柔软,提高叶温,促使内质变化。毛蟹茶有较浓青草气味,叶片肥厚,含水量高,适宜重晒青。应以季节、气候、鲜叶含水量等灵活掌握适度和时间。春茶气温低,含水量大,晒青时间应较长;夏暑茶气温高,应以凉带晒;秋茶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快,晒青时间宜短。中午,尤其是夏暑茶,应注意采用遮阳网遮盖以免灼伤茶青,造成破坏茶青质量,16:00―17:00晒青最好,标准失重率约10%。晒青结束后,凉青10~60 min后摇青。
摇青具有促进茶青“走水”、水分散发,加速酶促氧化作用,促进叶内物质转化等作用。应根据气候、茶青品质、晒青程度灵活掌握,春季气温低,湿度高,水分散失慢,叶内物质转化慢,应重摇青;夏季气温高、湿度高,水分散失快,内涵物转化快,应轻摇青;秋季居中。叶片较薄、幼嫩的、翠绿的应轻摇青,反之重摇青。次数为3~5次,时间视发酵和走水程度确定,与凉青交替进行,凉青时间由短至长,时间视发酵和制茶师傅的经验确定,标准为青味散发、品种花香显现、叶挺硬,梗青绿、叶内黄绿、叶绿红。
凉青可降低失水,促进水分重新分布均匀,散发叶片间热量,降低叶片内化学变化速度,促进了物质的氧化还原等作用。摇青后将茶叶放置在空调做青间进行凉青,控制湿度为65%左右、温度为20 ℃左右,将茶叶放置在竹筛上,以不重叠为标准,要适当翻叶几次,促使散发叶温和水分,使新鲜度和水分相对一致,促进走水、发酵;依发酵和情况而定时间,视发酵情况进行换气。晒青、摇青、凉青统称做青,一般在第2天10:00前完成全部环节,具体时间应依制茶人的观察而灵活控制。
杀青采取高温措施制止了酶促作用,使鲜叶内含物迅速转化为特有品种品质的色、香、味特征的作用。当发酵至叶片红边、叶肉红点呈现、青草味去除、品种特有茶香味显现时进行炒青,将炒青机预热至筒内温度为260 ℃左右时进行炒青,视茶青粗嫩、含水量等决定投放量,多数为1~2 kg。炒至香气清纯,叶色转暗,叶片卷,手抓柔软有粘性。
包括包揉、揉捻、解块、复包揉、揉捻等工序,应根据茶叶粗嫩、气候等有机灵活进行,包揉造型中应注意经常解团散热,避免热闷影响茶叶的色泽和香味。反复包揉造型5~6次,以塑造完美茶叶外观造型和提高茶叶品质。
采用低温慢烤,温度掌握在60~80 ℃安博电竞,烘焙至茶梗折断脆,气味清纯;后散热至常温,装袋。
利用机械进行风选、筛分,去除杂物、细末、梗,同时分成粗、中、细及茶末各种等级毛茶;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人工精拣,使毛茶更纯净、更精致。
对同一季生产的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批次的,具有互补性强、可互相提高品质的,已经精制的毛茶进行分批安博电竞、分等次、分配比等拼配,拼配完可以直接包装销售或贮藏。
根据需要对拼配完的成品茶进行烘焙,依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发酵程度、不同客户需求进行烘焙。如春茶可足火些、秋茶可轻火些、高山茶可足火些、低海拔茶可轻火些、“发酵”足的可足火些,轻发酵的应采用低温慢焙等方式进行烘焙。将烘焙完的成品茶进行包装销售或装袋贮藏。
[1] 金心怡.做青间气流因子对做青环境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0(3):362-367.
[2] 金心怡.乌龙茶加工环境工程技术研究[J].福建茶叶,2001(4):1-4.
在秦朝以前,茶被神农氏发现,随后茶开始在我国境内大范围的传播起来,当时茶被视为一种药材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认为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结合神农氏尝百草的相关记载可以了解到茶具有解毒的功能,随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茶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茶叶的应用不仅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由于茶味道上的特殊性,深受当时贵族阶级的喜爱。到了春秋时期,茶的使用价值也在逐渐地挖掘出来。而随着战国时期,茶马古道的开辟,茶叶开始在我国各个地区种植,最后也随着使者走上了印度等地区,茶叶被带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交流,茶叶作为一种人们交流会客的重要形式被广泛流传;西汉时期出现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现象,这充分说明茶叶开始成为商品被广泛流通,我国的茶叶行业也在逐渐地形成当中。这也使得茶叶不仅仅是贵族的专属物品,普通的群众也可以享受倒茶的美好,只需要通过购买的形式,就可以感受到茶叶的美妙滋味。这种茶叶的普及主要归功于秦汉时期的大统一,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茶行业的发展。在社会统一的背景下,我国的茶文化也充分体现了其内在的价值茶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更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也促使我国的茶叶逐步走向成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逐渐从贵族饮品转变为普罗大众都可以享受的普通饮品,而且自三国时期以来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做法,“以茶代酒”的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茶文化开始逐渐体现出特有的社会价值,这使得茶文化被广泛地传播和发展。茶本身的特征具有清淡、虚静的特质与道教和佛教的教义非常接近,因此受到了佛教教徒和道教教徒的喜爱,这也使得我国的茶叶的蓬勃发展更进一步,而到了六朝时期,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茶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对茶的优势大四宣扬,茶开始逐渐从饮食范围走向了文化范围,茶的文化和底蕴也逐渐丰富起来。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是第二个实现大统一的王朝,在这个时期茶叶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不仅仅完成了从达官贵族到普罗大众的转变,也开始,随着使者的出访,走向世界,在这一时期有唐朝人陆羽编纂的《茶经》被创作出来,《茶经》的问世,使得我国的茶叶发展进入了最为繁盛的时期,《茶经》的提出使得我国的茶叶的整体优势和象征意义得到了深层次的挖掘,这不仅使我国的茶叶种植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也因为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的增大,使得我国的茶叶种植规模不断增大,而且形成了专业化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很多形式的茶园层出不穷,带动了我国茶叶的蓬勃发展。并且唐朝还专门为茶叶设置了相关的管理部门,比如茶马古道、茶马交易市场等,这些制度的改革都对茶叶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
宋朝时期,茶叶发展走向两极化,宋朝在对唐朝的基本茶叶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制定了完善的贡茶制度。这一制度的提出满足了皇家的茶叶需求,而且相应的茶文化也逐渐形成特有的规模。在皇室饮茶的过程中,对于茶的品种非常讲究,有“非龙凤团茶不饮”的说法,除此之外,宋朝在对贡茶进行严格地管理和约束后,为了满足普通群众的需求,还创造了散茶,散茶制度的形成对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散茶真正融入了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也使得特有的茶文化开始出现,将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深受百姓的喜爱。
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特殊性,使得茶叶的发展是具有了较强的地域风情,在这一时期茶叶又回归了其饮食价值,在文化和内涵当中没有较多的体现,而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在饮食的过程中接受了汉族的茶叶产品,但在精神文化上对茶文化并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在进行茶的应用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也与以往的饮用方法不同,少数民族会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在茶中加入马奶,枸杞、油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这使得茶具有较强的地域风情。也正因如此,使得我国的茶叶在不同文化间融合的过程中得到了跨民族的发展。
到了明朝,茶叶的发展主要倾向于宋朝的散茶,明朝人认为宋朝人的散茶制作简单,便于携带体现了茶的内涵,因此将其大力地发扬和推广,而且由于明代初期社会不够安定,很多文人墨客已经习惯了寄情于山水,而茶所对应的内涵和底蕴,恰好与山水自然有效结合,这使得茶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人们对于茶精神的不断探索,使得茶的饮用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地改变,人们开始追求于茶冲泡过程中,水的选择、器具的选择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行为不仅带动了当地的茶叶发展,也推动了瓷器行业的发展,而且在明代茶叶发展的过程中,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也有效地推动了茶叶的传播,使茶叶更快地走向了世界被更多人所追崇。
到了清代,我国古代茶叶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茶叶种类,茶叶文化传播领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对于茶叶种类来说,现代社会所具备的各类茶类在清朝时已经出现的较为完善,比如红茶、绿茶、黄茶、白茶等等茶类在当时已经基本全部出现。其次,在茶道方面已经创造出了具有清朝特色的茶道,而且在茶具的选择过程中,对于茶具的材质也有了较为考究的选择。当时的人们将茶具的做工精美与否视为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对茶具的选择过程中会将陶瓷作为首选,以此来象征自己尊贵的地位。而在茶叶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茶叶已经随着文化的交流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世界贸易市场中极为重要的物质。
茶叶要想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就必须对当前的市场结构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地了解,首先应当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找到合适的路径。以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市场在逐渐递减过程中的一种自我筛选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会淘汰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行业,也会对市场中的行业提出更加精准的要求,因此茶叶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对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全方位地了解,通过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充分发挥茶叶的发展优势,通过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展现自己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茶叶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在打造茶叶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为了使茶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可结合茶叶的内在优势进行针对性的经营模式打造,通过了解茶叶的发展历程,找到具有茶叶自身特色的发展优势。通过两者有效结合,从而推动我国的产业蓬勃发展。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说,旅游业是提高国民经济的重点行业,若能将茶叶经济与旅业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能够使越来越多的自然风景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将自然生态环境展现给越来越多的人面前,使人们感受茶叶的美丽,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繁荣,促进茶叶的稳定发展。
“茶馆”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喝茶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中其解释为“买茶水的铺子,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建筑的角度:茶馆作为休闲空间的一种,属于建筑学专业上常说的几种空间形态的一种。
(2)文化的角度:茶馆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伴随这茶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人们在茶馆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即茶馆文化,中国茶馆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社会的角度:茶馆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一种民族风俗,各种各样的人在茶馆中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即有日常的生活琐事又有,又有商务往来,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茶馆作为一定时代和地域的产物,是一个观察地方世界的窗口。
经济是基础,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虽然中国在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天人合一”尊敬自然的思想根深地固,但西方的重理性与效率,重科学与分析,借助外界力量改变自我的思潮也在影响着我们。这些使的当今出色的艺术形式大多都在传统上有所创新。在中西方思潮碰撞与结合的当今,茶馆的设计也应该必定与以往不同,一定要在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创生现代的气氛。
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需要给人们提供平复心态和放松心情的场所,特别是当代人需要一个清新宁静的环境思考一下内心真正的事情。在老式的茶馆中天然质朴的特质与茶文化水融,相映成趣。在其中饮这香茗,确实可以使人心情平复,但总体设计上感觉总是多了一分传统的厚重,少了一份现代设计的冷静。而现代设计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理性,所以在茶馆中创生现代气氛就显的尤为的重要。
在当今社会无疑可以把茶当成一种解渴避暑的休闲饮料,这是时尚而现代的,但茶更是一种文化,它直根于我国数千年,无论是茶本身、茶具、茶道都印上了传统文化的印迹,这是没有办法抹杀的,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当今的茶已经变成一种现代与传统的复合体。
茶水具有浓郁的味道,历久弥香,但任何刚沏出的茶水都是清澈见底的,茶水就是这种浓郁与清澈的复合体,而传统的东西总是给人一中浓郁的感觉,而时尚现代的东西总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受,茶的味道与外型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茶馆设计中现代与传统共生的一个契合点。
1)开放性: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而言,除了一些特殊的需要外,现代茶馆一定要力求开放,不封闭,空间形态自由流通。
2)展示性:可以在茶馆内设置一些民族风情展廊,可以设置一些本地的传统手工艺品,还可以布置些旧时用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传统的就是现在的。
3)包容性:茶馆对茶客也应该是不挑剔的安博电竞,无论你是高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能在茶馆中找到一席之地。(4)、私密性:茶馆是一个公共空间,但也应该表现其私密性的一面。私密性空间可以运用虚空间的方式,运用水、地毯、玻璃、吊顶、来形成单独的空间。
在大量运用木料表现茶温情的基础上,还大量运用玻璃,它的透明性和颜色正好符合茶水的外型特征,冷静、清澈、纯净,使整个空间感觉上是透明无阻碍的。水也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材料,把水景应用到茶馆中不但有利于划分空间,更能与茶的特质相互呼应。
根据茶的特色,来设计茶馆的装饰色彩,以蓝绿色的色彩体系为主,突出表现其外表清新淡雅的特色,在辅助与蛋黄色,这样不但和蓝绿色有了对比而切能表现一定的厚重性,和传统茶具的色彩本就具有厚重性形成统一。
1)文化气氛,一方面由于现代人强烈的竞争意识,以文化知识为依托、补充、调节现代餐饮空间的设计就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茶本来也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所以用一些现代文化元素与之呼应,应该能够达到共鸣。
2)环保气氛,身心疲惫的现代人对宁静港湾的需求日胜一日。温馨环保的气氛应逐渐取代装修材料的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