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对茶文化的看法精选(九篇)安博电竞

  安博电竞纪录片的定义:是以生命的真实性作为创作主体,以真实的故事为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展示,展现客观性和真实性,使人们对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的思考。在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媒是文化的主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等,作为文化的主体,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和电视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一个“中国形象”的又一个代表作品。纪录片《茶》可以看作是继《瓷》《丝绸,重新开始的地方》等又一个典型代表作。

  纪录片《茶》在美学上的成功,不论是从客观上来说还是从主观上来说,此纪录片美学上的传播成功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

  全片的语言是诗化的。例如:一片树叶飘到了水里,改变了水的味道,于是就有了茶……,纪录片中到处都有这样诗一样的句子,那么美妙、灵性、深刻的解说词,《茶》中的解说词具有晚明小品和欧式长句复调的特点,很多句子已经成为经典。例如: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诗意,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联系,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此纪录片中有很多地方直接运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比如在第一集《土地与手掌的温度》的结尾处,布朗族老王子最后犹如启示录般的语言。虽然普通话很不标准,但是真实、坚毅,余音袅袅。

  导演对作品节奏的把握,往往决定了这个作品的成败。艺术作品内在的律动是节奏,说不清楚讲不明白,非常微妙,但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茶》的节奏感把握的十分到位。往往是一中一西,一快一慢,一张一弛,一阴一阳。比如第六集“一碗茶汤见人情”,讲到广西山沟沟里的打工妹采完茉莉花,回到老家收包谷喂猪,平实动人;下一个镜头就立即切换到了美国,去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寻找茶人马修了。这种节奏的变换,让我们看到了茶文化巨大的跨度和张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在一碗茶汤中又如此融通。

  观看《茶》这部纪录片,最好能够静下心来解读,如果只是茶余饭后猛一看,就会如同在一个极其精密、复杂的整体面前一时会措手不及。《茶》的每一集都有精密的结构层次,比如第二集“路的尽头”,第一个层面要在地理版图上讲清楚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饮茶风貌,包括边销茶和茶马古道历史;第二个层面要讲清楚中国的“非茶之茶”,虫茶、花茶、奶茶;第三个层面,在于对茶人的描述,表现他们的命运、情感乃至信仰;最后,在这一集的整个文化理念上要有一重阐释,那就是茶文化有着无限的包容性。此纪录片共有六集,这六集之间同样有一个大结构。第一集讲中国的六大茶类,第二集辐射到了整个中国的边疆,第三集传播到了东南亚,以日本茶道为重点,第四集传播到了印度、俄罗斯与非洲,第五集转播到西方世界,以英国下午茶为重点,而最后一集则全部讲茶人。从茶开始,走遍世界,由人结束。虽然有很多爱茶人士渴望看到续集,但是就这部作品目前的结构来看,除非完全另辟蹊径来做,否则是根本无法再续的。

  品茶养性,领悟人生,体味生活。其实喝茶讲究会品茶,品茶使人性格变得不冲动,更加理智。品茶使人心情变得舒畅,因为喝茶时看到清新的茶叶,犹如身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中的树木河流和谐一体。从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感悟到茶道与人生的传播的内容美,此美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透过此片我们把从中国到世界的各个茶产区的自然风貌看了个过瘾,世界茶文化自然景观之美尽收眼底,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国家地理”。?茶文化的千姿百态是本片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世界茶文化的各种风貌被充分的展示出来了,云南烤茶的质朴美,潮汕工夫茶的古典美,英国下午茶的优雅美,成都老茶馆的闲适美,龙行茶的武术美,茶马古道历史的苍茫美,泰国拉茶、广东凉茶的时尚美,藏族酥油茶的信仰美,日本茶道的枯寂美等,作品之丰富实在无法一一罗列。另外,在民间茶文化的基础上,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茶文化是完美的,这才是最大的误解茶。

  只要说到茶,我们联想到的都是高雅的人士端着精致的茶具,细细回味茶的画面,让很多观众误以为,茶文化似乎是与茶有关的茶余饭后人士谈论的话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纪录片《茶》可以带领观众,走入到最为真实的茶文化世界,让老百姓对茶文化有全新的理解。除了走入最古老的茶馆、茶园外,《茶》还走访了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最普通的茶人,他们既不是精英,也不是文人,仅仅因为喜欢茶而成了片中的主人公。

  我们看到大量真实、丰富的茶文化人文风貌的同时,常常被茶与人所感动。感动,被认为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且这种感动很本质、很深层,并非煽情。很多人都会在不同的点上流泪,这也是茶特有的感性之美。第二集中那位日本老太太已经年逾八十,我们看到她一直收养一群智障儿童,设立学校教他们学习茶道,以此感恩社会。同一集中,我们也看到同样是制作蒸青绿茶的中国恩施聋哑小伙子,无比专注的制茶镜头。再比如,第六集中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丹下流茶道家丹下明月,她的父亲曾是一名侵华战犯,她对着镜头非常平静的叙述说:“二战结束后,我的父亲被处决了”。其中蕴藏着多少家国历史、个人命运。从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很高的感动,这种情感同样是茶带给我们的,它远远超越了国家、民族的范畴,是深刻的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东西,诚如雨果所言,一切主义之上有一个人道主义。这是茶的情感大美,体现了普世价值。

  从形式到内容,综合这一切美感的,是作品的格调高。天下唯有格调高。不错,无论绘画、音乐、建筑、雕塑乃至影视,一切艺术皆然。技术层面的东西都可以解决,那是“祖师爷赏饭吃”,只有格调是无法言传的,那是“老天爷赏饭吃”。

  笔者曾经读过刘再复先生的《红楼梦悟》,他提出读红楼有三个层次:论、辩、悟。笔者觉得这个方法论很有启发,我们欣赏、解读《茶》这个纪录片多么相似。可以“论”,用一套专业的文艺理论来分析理解作品,结构、语言、镜头、画面……。也可以“辩”,有扎实的茶文化的考据、探究,正本清源亦或咬文嚼字。但笔者认为最要紧的恰恰是“悟”,可以供我们悟的作品原本是寥寥无几的。“悟”是用生命对生命的一种审美方式,不用“悟”的方法在审美上是很难达到这部作品的,因为作品的完成也是基于所有的创作者对茶与生命的“悟”。作品拍好了一个茶的主题,而人们得到的启示却是关于宇宙整体的思考。

  《茶》的播出会普及茶知识、带动茶文化热、促进茶的产业和经济。但在审美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终极坐标,不只是在茶知识、茶文化、茶产业上,它奉献给人类的,是一个性灵之作,是属于生命、属于灵魂的宇宙整体,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它的坐标就是茶本身。

  纪录片《茶》是继《舌尖上的中国》《京剧》《丝路》之后又一部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时代活力的代表作,此片的亮点就是通过讲述普通茶人的故事,以表达对普通人的命运的关怀,对全世界的人文诠释与对时代的思考。

  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太姥山白云寺的长净师父说到,茶代表着万法回归内心,生活回归平淡方为真谛。泡一杯茶,起先浮在水面上,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就沉淀了。在纪录片《茶》中,饱含哲理的解说词有很多。例如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第二集,路的尽头,茶,是一段旅程。从茶的产区,到无茶之地,路因茶而生。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人们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在路的尽头,有安放我们心灵的家园。广袤的大地,中国人因茶而交融在一起。茶将中国人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众多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融合是茶的天性。茶与奶,茶与油,茶与药,茶与花,茶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是这片土地上生命与生命的融合。这么饱含哲理的解说让观众对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

  在QQ空间里,会有好友转发或收藏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片,这说明,每个人内心都有对美的追求,再比如当下国内,有许多爱美的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去做整容手术,不论社会还是个人生活,抛开物质方面,我们生活在很糟糕的世界里,包括对爱情的感受,都是冷淡漠然的。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完美,但是完美却可以在某一瞬间出现。例如日出和日落,一段美好的爱情,人与茶,将茶或一杯茶,获得完美的体验。也许,茶的深意,就在于平和中的完美吧。

  在此纪录片中,大量真实可见的的草根茶人被大胆运用,没有了呆板的专家说教式的阐述,拉近了茶与观众的心灵距离,甚至片中偶尔出现的名人竟然给了人们格格不入的感觉。只要我们不是以学术的视野来看,这部纪录片是很好的,毕竟,是探索苛刻的学校,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茶文化爱好者。茶的主旨还是给每个爱好者带来和谐与快乐。

  [1] 牛宏宝.美学概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茶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发展痕迹展示,其并非人们所看到的简单的茶艺展示,而是融合了我国重要的精神内涵,将我国的精神内容通过看似简单的冲泡饮等动作展现出来。茶艺中所蕴含的精神是我国多年历史文明的凝结,是其精华的汇总,具有极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也正是因为茶艺所具有的特性,通过对其进行创编和践行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对茶艺从非文化遗产方面予以保护,才能够真正促进茶艺文化的再进步,才能够让茶艺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

  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当今的茶文化也汇集了不同地域的品茶习俗而独具韵味。每一种茶叶虽然都有其独特的产地,但是当茶叶被分散销往不同地域时,不同的饮茶者又使用不同的茶具进行茶叶的洗、冲和品的过程,因此,茶艺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内涵,可以说包容了各类文化,集各地饮茶风俗于一身,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茶叶的冲泡工艺和品茶韵味。

  首先,茶文化代表着和谐,品茶时往往是多人端坐到一起进行较为平静的交谈,氛围以和为贵;其次,通常在待客时会为其冲泡茶水以示欢迎和尊敬,体现了茶文化中的“敬”;再次,茶叶在冲制时需要精心选择水源、茶具、泡法,并应当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品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特定的礼仪讲究,因此,茶文化的“精”无处不在;最后,人们通过品茶这一习俗和习惯,能够得到心灵的升华,最终实现身心愉悦的效果。

  茶文化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是古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茶文化也具有极强的“尊古敬古”的韵味,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瑰宝。另外,当今社会很多商业人士在谈生意和商务交往时经常坐在一起品茶沟通,品茶也逐渐成为创造商务氛围的重要方式。

  茶艺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要。对于此,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其予以保护,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规化,并为保护工作提供相关的必要的政策支持,湖南、福建、安徽等省份也积极将本地的茶叶申请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并成功进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的记录中。非文化遗产所涉及的领域也非常众多,比如舞蹈、民俗、音乐、医药、戏剧、美术、杂技等等,而与我国茶艺相关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主要是指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冲泡工艺和茶点制作工艺等。这些传统技艺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继承和发扬,相关的技艺种类多种多样,在丰厚的茶叶制作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迄今为止,已经有16个与传统技艺相关的项目入选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与音乐看似不相关的两个方面,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的登记来看,我国与茶艺相关的传统音乐类遗产项目仅有两个,一项是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乐,另外一项是湖南省辰溪县的茶山号子,这两种茶文化音乐都十分有名,且被现代歌手进行了创新演绎。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戏剧类收录的与茶文化相关的项目也比较少,仅为三项,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的桂南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的赣南采茶戏以及湖北省阳新县阳新采茶戏。这些戏曲也被戏曲艺术家改编演绎变换了多种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众所周知,有些茶叶是可以入药的,因此,在我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们发现,福建省晋江市的灵源万应茶与福建省永定县的永定万应茶被收录到了中医养生这一子名录下。中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茶在医疗保健中也被得到了相关的应用。

  与茶文化相关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还有民俗类,在该类别下,广东省潮州市的潮州工夫茶艺和庙会项目中的浙江省磐安县的赶茶场这两个项目。

  高校茶艺的创编和实践可以结合名茶的地理标志来进行,将茶中的原产地的气候、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文化、风土人情等特征融入到茶艺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茶艺的观看和学习,感受到茶艺所具有的内涵和力量,能够为茶艺的开展添加新的内容。同时,对于茶艺的教学工作开展尤其要结合其地理标志等方面的特点而进行,探究其中的“独树一帜”特点,一方面能够对茶艺教学的开展添加更为独特的保护,做好相应的优化管理,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其后续的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撑。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艺,要想真正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则需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提升,让学生能够从基本的茶艺学习过程中,融入到系统的、深入的学习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我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相关信息纳入到系统教学之中,尤其对于明确收录的本地区与茶文化相关的项目进行重点教学,另一方面则可以积极挖掘茶工艺、茶文化相关的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与茶叶相关的古方医药以及与茶文化相融的地区民俗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和精髓,充分对茶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研究,让茶艺的学习更加具有内涵,通过具有内涵的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会被极大地调动,学习的效果更好。

  对于茶艺所进行的各种保护和传承,一方面需要院校进行积极教学系统建设,从教育方面进行体制的完善,构建相应的茶艺传承方式。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社会力量进行专业的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茶艺的本质,能够切实加入到茶艺的保护过程中来。我国对于茶艺此非文化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索授予的标志产品、标志工艺所进行的法律规定,这就让社会对于其保护的力度不够,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强。首先,院校需要建立与相关行业的联系,此行业最好是茶艺行业的龙头行业,为学生的实践和培训提供强大的根据地。学生在此范围内,一方面可以学习到重要的茶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亲身参与到茶艺的活动之中,切身感受茶艺之中所蕴含的各种丰富知识和内涵,培养学生对茶艺进行保护的意识。其次,院校还需要与法律相关专业的行业进行关联,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于茶艺保护的法律政策,让学生能够从法律意识上对其保护予以提升,探究更好地法律保护措施,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茶艺法律保护意识。第三,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就我国当前的茶艺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我国当前对茶艺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探究保护茶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走出校园的限制,将眼光放置到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提升自我能力,优化茶艺保护,为更好地进行茶艺事业而更加奋进。社会与院校的结合还需要社会中行业和企业的努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的重大推动力量的展现,让相关行业能够自动自发地与院校进行通力合作,以此为契机,也能够更好地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建设。

  任何教学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教材的依托,通过教材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加系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整体性更强。因此,对于茶艺的高校教学来说同样需要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一方面注重其内容的综合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首先,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茶艺教学的教研工作,通过集体教研以及个人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寻找最好的教学路径。再教研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拓展相应的实践性,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提高,深化对教学的认识。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只有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其次,教材中所囊括的内容应当尽量全面,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辐射到相关领域的深刻认知,让学生可以探索到更加深刻的内容。比如,教材中可以融合茶的起源、茶艺的形式、国外对于茶艺的认识,我们相邻国家对于茶艺的传承等等内容,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对茶艺的学习兴趣,也具有知识性,让学生的知识更加渊博,学习的领域得到拓展。第三,茶艺教材内容可以与相关的科目进行连接,从而让学生对于茶艺的内涵产生新的认识。比如,茶艺教材可以与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看到茶中的品德,也让学生能够在品德学习过程中融入茶的清香,让学生对茶和品德都产生新的认识。

  茶艺的发展历史悠久,并在新时代中获得了新的进步。相关人员更加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安博电竞,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发展,通过院校参与的方式对其进行人才的培养,让茶艺获得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让人们因为茶艺的发展而更加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力争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茶艺认识中国,通过茶艺爱上中国,通过茶艺感受到中国的力量。

  [1]任艳艳,单军,姜含春.文化生态视域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黄山毛峰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300-305.

  [2]郭晓红.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看茶文化的传承发展[J].福建茶叶,2016,04:281-282.

  日本的茶文化源自于中国茶,在日本本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具备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民族特点。日本茶文化讲究“和、敬、清、寂”四个特点,这是茶在传入日本后,在本土文化的不断融合下所形成的。日本茶文化已经把宗教、哲学、美学以及伦理同品饮茶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得日本茶文化逐渐具备了综合性的文化特点,在日本的茶文化中,实现对于社会现实的束缚挣脱,实现人人之间的内心相处融洽成为了日本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的历史中,“茶”这一汉字是在唐代中期才出现,在其以前的朝代历史中,始终使用“荼”字进行表达。早于西汉古书《僮约》中就出现了对于“荼”的描述,如“朱荼尽具”、“武阳买荼”等的记载。而在日语中,茶的读音又分为以下几种,汉音、唐音以及吴音,除此之外,日本茶文化中的茶的出现以及茶的发音最早见于日本院政时代,据此可知日本茶大约是在中国的汉唐时期流入日本的。正因为这样,在日语内始终保留着对于茶道的不同发音及读法,这正是由于汉唐时期中国对于“茶”读音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在日本语言中,像茶道这种存在两种不同读法的关于茶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茶経”、“茶匙”、“茶会”、“茶房”、“茶寮”、“茶話”、“茶茗”等等。日本茶文化是茶在传入日本以后,经过日本文化的不断熏陶,在日本这一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发展培育起来的。在日本基于环境和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下,日本茶文化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所不同的文化特征,仅在茶类品种上就与中国存在极大的不同。中国的茶叶种类按照其色泽、香味、制造方法和产地可以分为六大类上百个品种,即便是按照国际上惯用的以发酵、不发酵作为茶叶种类的区分关键仍然可以分为白茶、黄茶、黑茶、绿茶、红茶及青茶等六个茶类。而日本虽然在历史上进行过红茶以及青茶的制作,大都因为一些原因而惨遭失败,当前我们所说的日本茶文化完全是以绿茶为参考的。在日本茶文化中,尽管只有单一的绿茶品种,但是日本人在对于其种植方法、采摘时间、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改革,制作出了许多不同的绿茶名称,仅仅从对于这些绿茶产品的命名中就不难体现出,日本茶文化对于其日本人生活生产的重要影响,不难看出日本国民对于茶的喜爱程度及细致观察。如遮荫茶,是在对茶叶进行为期7日前后的遮荫后再进行采摘的芽茶,因为这一特点,也常常称其为玉露茶。又如煎茶:其制作原理是专门使用经过机采后的茶叶经使用蒸气处理这一工艺而制作出的。煎茶是日本国内的主要茶品,其生产、消费基本限于日本国内,在其他国家很少能够品尝到。还有抹茶,是在用覆盖茶树的方式使得茶树得以缓慢的生长,再经过茶叶采摘工序后,再用专门的器具将茶叶铺平、干燥、碾碎所制作而成的。除了这三种具有独特工艺的茶叶之外,日本还有例如玉绿茶等许多绿茶品种。从日本茶在日语中的茶名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茶叶的喜爱,对于每一种茶都倾注着国民的情感。在日本茶文化中,大部分的茶命名都使用了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讲,也能够对其茶叶的品类进行简单的区分,明确其大致的茶品特点,但是有一些独特的茶名。例如麦茶、荞子茶等就是以大麦和荞麦的种子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如脱皮煎炒等制作而成的。通过对于日语中茶文化的诸多分析,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来自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传承,并有所发展,在保持其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入本土因素,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日本茶文化。

  在日本社会中,茶文化早已深入到了日本国民生活中,已经实现了和日本人民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日语的日常表达当中就有很多借用茶的寓意进行语意的表达的,例如“滅茶苦茶”和“茶化”,其意思分别是形容房间或者空间内的东西十分脏乱和与人闹着玩,而“茶入”则是指别人说话,有人在旁边突然说话等等,茶文化已经深入到日本群众的生活当中。本文就与茶文化相关的特殊日语寓意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1)茶坊主:这一词语在日本文化中是专指那些仗势欺人、奴颜婢膝的人。在日本文化中,茶坊主本是从事司茶这一职位的人,专门负责茶具的整理,泡茶招待客人等工作,但是因为爱巴结权贵,仗势欺人落得骂名。(2)色男茶漬飯:在日本文化中,“色男”是对美男子的一种称呼,这种语言本来自于风尘女子对于年纪轻、长相好的男士进行揶揄、,意思说在风尘女子的眼中长得帅的男人就如同饭菜一样,都是并不稀罕的东西。(3)茶碗与茶碗:众所周知,饮茶所用的器具茶碗不能够收到哪怕轻微的碰撞,这都会导致里面茶水的溅落,因此这个词语在日本独特的茶文化背景下,常用来形容两个性格相似的人之间容易对对方造成伤害。(4)茶百姓绞出:其本意为在盛放茶叶的袋子中,用力的挤压总能够得到一些茶叶渣,后专门用来指权贵阶级压榨百姓总能够压榨出一些民脂民膏。尽管本文只是列出了以上三种与茶文化相关的日语寓意用法,但是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茶的情怀,对于茶的细致观察,因为只有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将茶文化与人情世故联系起来,并且归纳出其事例意义,这也是日本茶文化的独特民族特点。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浓缩,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及文化含义。茶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的不容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日语中的茶谚语也是具有适应的社会意义的。日本人在对于茶文化的不断本土化以及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依托的简洁凝练的谚语表达方式,根据日本茶文化与日本语言的深入结合表达,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因缘生起”是佛教的一种说法,即“缘起”,日本茶叶由中国传入,是在唐朝时期由留学僧侣传入日本后进行茶的种植、制作学习的,因此,茶就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缘起的意义,有着对于好坏等的特殊寓意,在日本的茶谚便有着寄托心愿的含义。这一类型的茶谚语有:茶柱立縁起,意思是茶叶立起好兆头;茶柱立子得,意思是茶叶立起得贵子,朝茶纳福,即早茶招福以及余茶有福,意思是剩茶有福根;茶柱立客来,当茶叶竖立起来的时候,就代表有贵客临门等等。

  在日本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当年中国的秦始皇,下令徐福等出海所带的不老仙药就是指抹茶这一茶品种,但在1191荣西禅师访宋回国带回日本的正是抹茶的制作工艺,因此荣西被称为日本的茶宗,其对于茶得养生保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茶叶乃养生固本的仙物,具有延年益寿的特殊效果,这一点在日本的茶谚语上也不难看出,如茶水詮,意为好茶配好水;茶飲置,意为品一口茶,口齿都有香气留存;濃茶目毒気薬,其意思是说浓茶能够让人保持清醒,这些茶谚语不仅传承了茶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茶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茶文化都渗透其中,茶谚语对于生活经验、人生哲理、为人处世之道的总结归纳也是其在日语中的内涵与延伸,而且其内容丰富,容易为他人所接受,并且在历史的沉淀中具有更多的延伸意义,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行为起到良好的劝诫效果。例如:親甘茶毒,意思是过度的溺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阻断他们的前程;茶殻肥,有着一个人的才能不会被埋没,终究会有用武之地的含义;茶花香花香,就如同我国有着酒逢知己,在日语中有着茶逢知己之意等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茶文化同日本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茶在日语中的存在和使用,就像是茶文化的一面镜子,将茶文化行动形象的映射在了日语中。日本茶文化是在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的,其在日语中始终具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延伸度。

  [2]张建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侘茶乐境”与“孔颜乐处”为中心[J].日本学刊,2009(6):107-120+160.

  [4]詹桂香.《日本概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必要与实践———以日本茶道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1):88-94.

  [6]徐静波.镰仓、室町时期的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日本学论坛,2008(3):19-27.

  茶歌艺术是一种融入了多种文化、艺术元素的艺术形式,在研究茶歌艺术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其本质上还是一种歌唱艺术,所以基本的声乐艺术特点是其艺术展现力的基础和前提,而茶歌演唱过程中,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更是实现茶歌演唱艺术价值力集中表达的核心所在。

  在我国长期而系统化的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内涵和风格特点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以生动而有趣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示了悠久而且成熟的茶文化,可以说,其为整个茶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全新艺术视角,成为我们深度品读茶文化的关键前提和本质所在。茶歌艺术更多是社会大众、尤其是茶农自身结合实际感受所形成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理解茶歌艺术时,其中既有与茶相关的生产、加工制作等等,同时也有诸多茶文化元素。当然,茶歌艺术通常也是地域文化和山歌艺术的融合,所以在我国诸多茶叶产地都能够具体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艺术内容。在茶歌艺术历史演变过程中,其更多是广大社会大众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所开展的具体传播活动,所以茶歌艺术有着浓厚的群众氛围。

  对于茶歌艺术的具体表达来说,其中歌词内容大多时候都是一种欢快的表达方式,所以整个茶歌艺术不仅理解通俗且便于大家分享和传递。从茶歌的艺术形式看,其中有着浓厚的山歌色彩。在茶歌艺术中,其中还往往被应用于爱情的表达展现之中,所以其中也表达了青年男女的内心感知。虽然就当前整个茶歌艺术的表现形式看,其中融入了多种茶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但是其节奏旋律简单优美,且有着真挚情绪,所以其中有浓厚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具体的茶歌艺术中,往往会融入了地方语言风格,比如方言应用于歌词之中,这不仅更加生动的表达了茶歌的地方特色,同时更是成为茶文化体系的集中诠释。在茶歌艺术理解与认知过程中,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源自生态茶环境,尤其是其中传递和表达了独有的茶文化环境。所以在整个茶歌艺术中,我们看到其中所具体表达的劳动情感。可以说,在茶歌艺术中我们能够感知到茶文化生活的美好诠释。当然,对于茶歌艺术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载体,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诸多情感理念,其中既有茶农对茶生活的喜悦,也有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所以,茶歌艺术中诠释的是一种成熟而完善的饮茶文化。不仅如此,目前茶歌艺术成熟发展进程中,浓厚的文化理念和情感思维的普遍融入,也为当前茶歌艺术的认知和传提供了本质“动能”。

  从茶歌艺术的表现形式看,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方式组成。其一,茶歌艺术作品中有一部分源自与茶诗歌艺术相关的茶歌曲,尤其是其通过对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当然,也有一部分茶歌艺术来自于大众的民谣,在经过文化改造,从而实现茶歌艺术的诠释与表达。最后,就茶歌艺术来说,其中很多经典的歌曲作品,都是由茶农自身的情感理解与实际感受。因此,浓厚的生态气息和人文思维,实际上都实现了茶农本身情感的有效表达与传递。从茶歌艺术的本质属性看,其应该是民间艺术与山歌艺术的充分融合,所以在具体理解茶歌艺术的声乐特色时,需要我们充分分析和理解其中所使用的具体演唱方法,从而实现该艺术的有效传承。茶歌唱法更多是民族民间唱法的总称,其作为一种以茶歌演唱为主要目的,且极具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演唱模式,所以其中所诠释和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风土面貌,同时也包含了社会大众的生活习俗以及思想情感。因此,在倾听茶歌曲目时,我们看到大多茶歌本身都有着高亢的曲调,且起伏较大、音区较高。在成熟的茶歌艺术表达中,我们看到其中的高音部分往往是系统化的诠释曲调艺术,尤其是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激情内涵,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社会大众的价值认知。所以,茶歌艺术是演唱者对自身情感认知的实质性表达,因此,茶歌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极其简单,其也符合茶歌艺术的形成背景和具体的传播环境。

  对于茶歌来说,其中所展现的内容与情感极为多样,我们看到茶歌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优雅的歌唱音乐艺术,同时也是对茶文化理念的精神诠释和艺术表达。

  茶歌艺术作为茶文化机制中的艺术化诠释表达,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诠释,因此,在整个茶歌艺术中,不仅蕴藏了丰富多样化的人文元素和大众情感思维,更关键的是,通过全面发挥茶歌艺术的整体艺术审美能力,使其与现代艺术传播活动具体整合,其将在全面创新茶歌艺术表演形式的同时,使得整茶歌艺术的价值内涵和人文体系实现丰富诠释。探究茶歌演唱中的美学内涵,更多是以一种人文思维观的角度来深度、客观地解析茶文化体系的理念思维,因此,这其中所向我们深度表达的是一种最佳艺术表达。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茶歌艺术的价值理解与认知,也出现了更多变化。茶歌演唱中所表达的美学内涵是多样化的,总的来说,聆听茶歌艺术就是一种“歌曲内容的生态美”与“歌曲情感的人文美”所构成的“综合美”,所以,经典茶歌曲目如同立体、形象的茶文化,其为我们理解和感知传统茶文化提供了生动的研究视角。

  客观地看,茶歌演唱艺术中所诠释的是一种独立的“情感美”,通过对茶歌艺术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其中通常会使用自由延长音,其目前主要在于让演唱者自身能够有效抒发自身的具体情感,所以,就整个茶歌艺术的歌词和曲调等诸多内容看,规律性展现与特色性表达,实际上,就发展成为茶歌艺术情感美学的价值呈现与表达,当我们在深度聆听茶歌曲目时,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曲调和旋律,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着浓厚的自由、鲜活等一系列特色,这一情感美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外在诠释,更重要的是其实际上是独立的艺术化思维,因此,在当前我们具体品鉴整个茶歌艺术过程中,就必须立足情感审美角度,来对茶歌艺术的具体表现形成根本了解和广泛、成熟认知。

  对于茶歌演唱艺术而言,其本质还是艺术美的集中诠释,也就是说,在该艺术表达时,其通过使用音乐化的语言形式作为音乐的构建,所以在整个茶歌演唱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艺术创造,或者是其中的具体组成,甚至是茶歌艺术中,其歌词内容的语言创作形式,以及茶歌艺术的曲调风格等等,始终如一的围绕着整个茶歌艺术的声乐表现和内涵美化等等一系列原则来具体展现的,所以整个茶歌艺术中诠释了浓厚而成熟的“美学内涵”,比如原汁原味的歌词有着美的诗意,或者其中所具体展现的音乐旋律美,甚至是整个茶歌歌唱过程中的声音曲调美等等,可以说,层次化的美学内容,打造了极具综合艺术美的茶歌艺术。

  对于茶歌艺术的当前传播来说,其面临着较大压力,尤其是在互联网音乐和流行音乐全面发展时,茶歌艺术的魅力大受影响,因此,在当前茶歌艺术发展时,其需要结合当前时代特点来对该艺术进行综合改造和优化,特别是借助网络传递的新特点,实现该艺术的时代气息。当然,在该艺术具体传递时,也需要发挥好文化内涵的价值内涵,尤其是通过讲好“茶歌故事”,从而实现茶歌艺术的魅力提升。

  [1]薛蕾;鄂明晶;刘丽丽.在创新中保护、传播和发展——浅谈用现代声乐意识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126-127.

  在我国,茶文化已经有了接近2000年的历史,作为我国传承千年的饮品,自古以来就和文人骚客有着不解之缘,这也是我国茶文化能够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很高。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茶文化开始存在了和中国茶文化的不同,中国茶文化逐步向市民转移,开始逐步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与此同时,在日本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则是将茶文化和礼仪规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开始充分的重视到对于茶具的摆放和茶道礼仪的追求。

  从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起点来看,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的来说,在中国,从秦朝时期茶叶刚开始发现作为药物的作用,到唐朝开始逐步盛行,再到宋朝的极盛,我国的茶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经过接近两千年的发展,我国的茶文化已经脱离了物质的范畴,成为了中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日本,茶文化的起源是通过唐朝时期的鉴真东渡实现的,在这一历史阶段,日本较为完整的引进了唐朝的饮茶精神文化,从这一层面来看,日本的茶道文化的精神起点是很高的。具体的来说,受限于唐朝时期的运输条件,能够进入日本国内的茶叶数量是很少的,这也就导致当时的茶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是具有着浓厚的精神色彩的文化。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能够进入日本国内的茶叶数量很少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在日本的茶道文化发展初期,能够接触到茶叶的日本人数量是很少的,只有日本的贵族阶层才有资格品茶并接受茶道文化。与此同时,在当时的中国,由于茶叶的种植方法已经普及到全国范围内,进行茶叶饮用的主体人群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文化的群众基础是截然不同的。

  从民族的性格来看,中国人民群众和谐中庸的性格和日本人严谨传统的性格对两国茶文化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由于人民群众善于将生活元素融入到茶文化中,这就让中国的茶文化具有了多元化色彩。在日本,人民群众则是更加严谨,乐意于遵守传统的习俗,这就让日本的茶道文化具有着传统的色彩,一直延续到了现实社会。

  根据上文中所以提及到的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可以看出,相比较于中国的茶文化,日本的茶文化具有着文化延续性高、传统保存率高的特点,具有着更多的传统文化色彩。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的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吸取日本茶道文化对于传统的尊重,发扬光大我国自身的茶文化。我国的茶文化具有着接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我国的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并没有充分的注重到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相比较而言,更具有着传统化特性的日本茶道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了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茶文化自从唐朝引进之后,就一直坚持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并在明朝时期开始完全的脱离了中国茶文化对于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茶文化。总体的来说,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的两种重要文化,两种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思想都是“和谐”。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茶文化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过分的重视了茶叶的生活化特点,而忽视了对于茶文化的精神文明的追求,导致我国现代的茶文化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特理念,已经陷入了茶文化发展的停滞时期,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的茶文化应当虚心的进行向日本茶文化的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也正逐步朝着专业、创新等多方面发展。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有效结合起来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观念,不仅体现了仁、义、礼、德等道德观念,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随和美。总的来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指以茶叶为产品而展开的各类生产活动的总和,可被视为一种行业领域。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接触茶叶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因素,比如说,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意境、茶艺操作时产生的丰富联想等。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茶礼、茶艺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则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我国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了确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可以顺利进行,各阶段的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以此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个方面,例如,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历史性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宣扬和传播,使得饮茶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伴。根据地域和民族习性不同,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展现形式也不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艺和茶礼,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除了观念渗透之外,还体现在图案、文字、色彩等多个方面,为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注入了许多时代元素。

  就目前平面包装设计理念来看,为了使产品包装吸引眼球、蕴藏深意,就必须在传统图形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组、创新,进而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若想将茶文化的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首要任务就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茶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设计师在对茶叶包装、画册设计、LOGO设计以及茶叶海报宣传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将与茶相关的诗词和书画充分利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茶文化。与此同时,为了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观赏性,设计师往往会将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与时尚理念结合在一起,不断赋予茶叶包装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展设计内容和形式,使包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总而言之,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有效结合,打破了传统茶叶包装一层不变的模式,赋予了茶叶包装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应用最为频繁,最常见的图案有茶叶、茶具、茶画以及茶种植等,并在此基础上装饰写意的山水画或侍女图,使整体包装设计生动、形象,具有观赏性,不同风格的图案设计赋予了茶叶包装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赐予了茶叶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审美习惯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很多平面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构造的时候,会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推出不同风格的包装设计。风格迥异,使茶叶包装可以在没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的美感,无形中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图案为主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必须以各种几何曲线和抽象纹样作为表现手法。这样一来,才能够将简约、抽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传达,推进图形表现手法的更新。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大多是与茶相关的诗句,比如说,“扬予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些诗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意境和神韵。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很多设计者会将文字设置成不同的字体,比如说,篆书、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变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部分平面设计者会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泡茶工艺,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具备了美学的内涵。2.4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色彩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所以,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十分注重的一项内容。目前,市面上茶叶包装的色彩多以绿色为主,绿色,既是茶叶本身的颜色,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的包装设计,可以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近来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设计者转换为色彩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比如说,红色、黄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喜庆和高贵。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凸显茶叶的尊贵。除此之外,金、银、黑、白也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其中,金、银两色代表着华贵、高档;黑、白两色代表着神秘、雅致。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赋予茶叶包装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可以预见,在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色彩被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打破传统设计格局,使设计效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图案、色彩、文字作为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几个重点要素,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然而就目前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包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近年来,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大部分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使产品看上去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据相关部门调查,这种设计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档次,但却与商品的属性背道而驰,很多市价上千元的产品,茶叶的实际价格也就100-300元。这种过度包装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同时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约束,加上企业缺少职业道德,从而导致该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目前,大多数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倾向于通过产品包装判定产品品质,所以,精美的包装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消费观念却助长了茶叶过度包装的气焰,使茶叶包装市场陷入奢靡浪费的局面。

  首先,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任何行为的约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茶叶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国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现象越演越烈。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促使茶叶包装设计朝着节约化、美观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对茶叶包装设计中涉及到的内容、材料、要素、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以此来制定符合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倡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企业是开展产品包装设计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产品包装效果,所以,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过度包装的陋习,应加大惩罚力度,反之,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产品包装则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企业还要通过茶叶包装设计的独特性获取市场竞争力,杜绝出现雷同的情况,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绿色环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安博电竞,除了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和包装设计行业的稳步发展,促使经济、文化向更高一层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对当前茶叶包装过度的现象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将该问题解决,以此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美观性。

  [1]彭醴纹.浅谈中国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的关系[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4):194-194.

  [2]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夏兵,张士康,汪一飞等.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36):110-113.

  [4]欧阳晋焱,周爱民.中国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叶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3(8):39-40.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最常用的一门官方语言,各个国家都将英语交流与教学作为一大重点内容。促进英语交流和教学一直是专家学者所青睐的一个课题。在其中融入文化教育,是目前英语交流和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近年来,茶文化差异作为一个连接点日益受到关注。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对比中英茶文化差异,依据这种文化差异现象,分析其如何对英语交流和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希望能对现状有所帮助。

  从古至今,如何促进语言交流和教学就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一个难题,怎样使交流和教学更有效率起到更大的作用,学者专家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达成一致的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将语言交流和教学与文化相结合是一条科学的道路。众所周知,中国一向重视英语的教学,但在长达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并没有达到设想的高度,许多人仍然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流利的交流。因此,应当采用新的形式,将文化与这种交流与教学统一起来,解读语言。中英茶文化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够促进英语交流和教学。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上千年的饮茶传统,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而英国的茶文化起源中国,同时又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存在。

  中国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广为流传,有一种说法,中国的茶文化便从此起源。此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觉得传说不可信,认为中国人的饮茶习惯始于秦朝。但无论哪种观点,都认为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不同的是,根据历史学家考证,从十六世纪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接触茶叶,而等到茶叶真正在英国普及,英国人真正培养其饮茶的文化和习惯,则要等到十八世纪之后。

  中国的饮茶文化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所谓的茶道,饮茶对象等等。饮茶对象主要分为混饮和清饮这两类。两种概念有所不同,其中混饮较为复杂,根据饮茶人的个人喜好和口味,可以在茶中放入糖,盐,橘皮等,以取得更好的味道,对于混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方,个中别有一番情趣。而清饮则更注重还原茶叶本身的味道,较多的人喜欢请饮,因为它更加自然,让人体味到茶叶的风味。而茶道则更为复杂,中国的茶道非常讲究,从古至今发展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有人说茶道是对饮茶这种习惯的一种升华,也是有其道理的。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品茶,增进友谊,修身养性,有助于陶冶情操,暗合恬静的东方哲学思想。茶道所用的器具,表现形式都有其讲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更无愧为一种生活艺术。与中国相比较,英国的饮茶历史较短,饮茶文化并没有中国的茶文化那样丰富多彩,但也有其独到之处。从茶叶传入英国后,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最先在贵族中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在平民中得到推广,到今天,下午茶,社交茶会等习惯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英国人喜欢在茶中添加各种调味品,增加其香型。而就种类来看,中国人喜欢喝绿茶,英国人则更加偏爱饮红茶。与中国的茶道不同,英国人喝茶更加注重活泼的氛围和优雅的格调。人们习惯于在慵懒的下午,伴着古典音乐喝上一杯茶,享受轻松自在的氛围,放松身心。这与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同。

  茶馆,顾名思义,就是喝茶的地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除了喝茶以外也具备了其他的功能,茶馆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休闲和社交的公共场所。中国的茶馆起源于茶肆,具有悠久的历史,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英国的茶馆起源较晚,最开始是社会名流的社交场所,由于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差异,其装饰有所不同,自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也不尽相同。

  饮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所谓开门七件事,茶列于其中,可见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其地位。时至今日,在中国,为客人敬一杯茶依旧是不变的礼仪传统,每个家庭都在享受着茶的美妙滋味。中国虽然是一个拥有56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虽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但大都有着饮茶这一共同爱好。中国茶文化历史的悠久,灿烂的发展历程都赋予茶文化巨大的影响力。英国茶文化无疑也为英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饮茶迅速风靡英国,从营养学上,英国人将茶本土化,从茶中得到了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对于英国人的体质提升有重大意义。从社会意义上讲,饮茶成为一种社交方式,人民通过饮茶,可以陶冶情操,维持人际关系。总之,茶文化的传入和推广对英国起着积极作用。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英的茶文化也在互相交流与借鉴中互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同时,以茶文化为基础,中英之间也可以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差异对英语交流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文化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英语交流。例如最基本的词,俚语,句子的意思,因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有时便会闹笑话,这无疑会阻碍语言上的交流。另一方面,文化差异对交流也有着积极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为了了解不同的文化,我们进行跨语言交流,文化差异会为我们提供原动力。此外,了解文化差异,会更好地促进语言交流,正如笔者在之前所阐述的,解决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语言交流的其他难题也能迎刃而解。茶文化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显然不应该被割裂开看待,笔者以茶文化举例。中英的茶文化差异较大,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差异,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能趋利避害,投其所好。如了解英国的饮茶习惯,我们就会知道他们的下午茶文化,这对英国人既是放松的时间,也可以进行社会交际,我们可以在下午茶时间与英国人交谈,选择适合这一场景交谈的话题,这会对交流的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提高我们的交流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关键点,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在现在的教学阶段中,认识文化差异并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是不正确的,认识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很有意义。首先,认识文化差异有助于语言习惯的培养。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习惯有很大不同,培养语言习惯对于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语言现象是和日常生活有关,如果不能了解这些语言背后的深意,将会对语言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认识文化差异,可以从根本上培养语言习惯。其次,可以提升学习兴趣。现在中国的英语教育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通过枯燥的语法和大量的习题练习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成绩的目的,但众所周知的是,英语成绩并不直接等于英语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培养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才是提高其英语水平的最好方法,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应新的需要,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文化差异的对比,做到生动形象,建立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认识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真正张口说英语。通过了解文化,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语句的意思,知道该何时何地说适当的话,避免产生歧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英语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推动中英文化交流,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通过介绍中英茶文化,学生不仅对英国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利于英国文化传播,更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形式和方法上,中英茶文化差异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例如,对比法的大量运用。要在教学中引用中英茶文化差异,就必须进行准确的,高效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和目标,加入适当的茶文化教学,通过对比,使学生对中英的差异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由浅入深,从茶文化推广到其他方面,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英语都能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影电视剧中的相关素材,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有助于他们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两国的茶道有很大差别。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茶道表演或者学生自己动手,准备茶道工具,在课堂上现场展示不同的茶道,这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形式上的创新还有很多,笔者不能一一叙述,但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在内容上,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所熟知的blacktea的意思,在英语中它指的是红茶,但是black翻译过来是黑色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译就会变成黑茶,这就是一个文化上的差异。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分析英国的饮茶历史,揭示产生文化差异的根源,并从茶文化推广到更深的层面,这对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英语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其中,如何从茶文化的差异对比合理地推广到其他文化层次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比茶文化要起到引导作用,从茶文化中得到相关知识,再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从整体上提高文化认识。总之,把中英茶文化差异引入到当代英语教育中,能够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给教学真正带来新的变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从根本上加强英语教学。

  中英茶文化差异与英语交流与教学有着无法斩断的联系。根据调查研究,笔者可以肯定,中英的茶文化差异对交流与教学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交流越来越便利,领域越来越宽广,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利用好文化的作用,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文化交流和中国的英语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随着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英语教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教学方案、系统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实现了全面、有效提升。结合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状况,不难看出,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教学元素,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因此,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应该英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其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具体衔接。

  英国茶文化从出现,到形成,实际上都是世界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英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能够帮助我们在丰富英语教学元素的同时,优化教学体系。

  英国最早的茶叶进口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皇室成员对茶叶的喜爱让这一贸易逐渐扩大起来,到了17世纪,茶叶已经从皇室走向平民百姓的家中,成为了全民饮品,“下午茶”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英国茶文化仪式颇为隆重,与中国人饮茶习惯清淡为主不同,英国人更喜爱在茶中添加牛奶、方糖等,浓厚的口感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到了近现代,文化交流让英国下午茶走向世界舞台,受到其他各国人民的欢迎。在世界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形成了极具传承价值的传统茶文化。而该文化实际上是融入世界各国优异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体系内涵。随着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日益全面,如今应用茶文化内涵,就极为必要。随着全球文化交往一体化不断加快,如今茶与茶文化成为世界化元素。因此,中西方之间都形成了该文化体系。

  中国茶文化追求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主要内涵为清高淡雅,与此不同,英国茶要佐以各式各样的点心,而且并不讲究茶叶的冲泡方法;中国人更喜欢喝绿茶,品其先苦后甘的韵味,而英国人则更喜欢红茶,是因为它和牛奶搭配起来更为合适;在器皿的选择上,中国茶文化用的是瓷器,而英国则更多的是银制用品,这种种差异也正是两种文化各自的魅力所在。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随着中国古代商贸的逐渐发达,茶叶随之传向西方国家,并深受喜爱,其中英国茶文化的发展成为其中的代表,同时文化的交流也在英语教学方法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本文拟从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这一大背景出发,浅析两者在精神文化上的不同,并以此拓宽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思路,通过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不断创新,以期跟上时展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通过对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活动状况及具体趋势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到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和塑造是目前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根本和基础,学习技能为导向、综合素质为根本,其能够从根本上做好英语专业教学工作。

  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目前更多重视的是对学生单词、语法的教育,游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是目前教师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英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培养了大批专业英语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教师在备课中尽心竭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十分高昂,但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对英语教学做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英语教学的局限性逐渐突显出来。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茶文化理念内涵,并且将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在完善教学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通过对当前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突出问题在于文化元素的缺失,尤其是英语作为文化色彩极其浓厚的学科,完善文化元素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入,其必然能够充分有效满足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需要。当然,通过丰富文化元素,从而提升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完善度,实现教学培养与学生学习之间的无缝对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是英语教学活动创新突破的重要要求。

  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教师的教学思路过于狭隘,不能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学生虽然尽心学习,但是无论是英语技能还是知识积累提高的幅度依然不明显,教师备课时不能及时更新方法,对文化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输出几乎为零,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的问题都没有建设性,浪费掉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任务设计方面,老师也不能合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只是简单追求氛围,这些缺陷的存在对英语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对当前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整个教学体系内,未能完整融入实践元素,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英语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完善。此外,现阶段英语专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基础素质和兴趣状况的有效培养,因此,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方案,还是教学目标设置,都未能与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影响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

  结合英国茶文化的英语教学是能够突破目前教学局限性的最佳方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学生既学习到英国文化的魅力,又感悟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掌握更多的优秀知识。茶文化理念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在中西方文化机制中都有应用,而中西方茶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其充分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而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从而沉淀教学内容,同时优化教学元素,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

  实践性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英国茶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国文化和茶文化,因此两者结合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茶文化的融入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添加相关知识,配合课下有关茶文化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英国下午茶,并用英文标记相关物品,学习品茶礼仪中的礼貌用语,这种学习方式让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都可以变得简单起来,学生也可以积累相关文化素养。

  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兴趣点,通过两种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从两种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礼仪、茶叶品种、精神层面以及器具的选择等方面来进行对比性教学,并以不同点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出教学内容。这种方法既可以扩充学生的单词库,又可以从不同层面上理解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观念,实现教育中的健康发展。社会实践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完善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要求。随着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活动不断成熟,补充实践元素,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从人才需求背景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应用中,对比了解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别,其必然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体系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两种茶文化的差异性相互碰撞,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共鸣,让英语学习变得灵活起来。

  在英文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有关茶文化的描写,包括诗歌、散文等等,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同时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并且可以举办相关诗歌的朗诵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生动的演绎和情景再现,认识到英国茶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随着时展不断成熟,如今英语教学创新突破极为必要,尤其是其需要着重突破目前简单的教育方式,通过尝试与文化体系相结合安博电竞,从而实现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创新完善。融入茶文化内涵,所设置与应用的英语专业教学,不仅创新完善了该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满足英语教学体系发展的具体要求。融入茶文化理念内容,是从学生培养需要角度出发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无论是该课程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还是通过参与该课程,对学生各项能力、素质的培养,实际上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大语种,无论是该语言体系的影响力,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具体理念,都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自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确定以后,英语在许多国家都形成了极其主要的影响力,可以说,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英语学习也就成为了当前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结合当前社会创新发展这一客观形势,在英语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创新应用过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应用能力。

  [2]张光陆.中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109-112.

  [3]肖绍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132-136.

  [4]李宇明.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服务型英语学习研究———基于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9):226-229.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啜茗之道,历来皆宜乎简易,而不宜乎繁难;宜乎俭约,而不宜乎奢糜。不论古今中外,斯理皆一也。这是因为,喝茶并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史实证明,茶道生活中的大凡繁难之法,必被淘汰;大凡奢糜之风,亦必被涤荡。昔日唐代的饮茶,只缘其时所用的是饼茶,故有“九难”之说。此种“九难”之法,一般百姓人家怎堪奉行呢!无怪乎待到明代,终于来了一场革命,索性废黜饼茶,不再袭用那般繁难之法,而代之以叶茶的撮泡之法,随冲随饮,方便之极;并且亦富审美文化价值,更能体现中国茶道的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故尔明代以降,此种撮泡之茶则历久风靡而不衰,直迄于今。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这种简约之美的形成,当然离不开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就文化背景来说,这跟文人茶道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文人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理念颇具影响力,每每足以左右我国茶坛在审美文化方面的取向。中国文人所秉持的审美理念包括诗论、画论、乐论、戏论、书论,大体上是根柢于道家的审美学说,即以表现简约、淡泊、虚静、清逸、幽玄之类为尚。此类审美文化思潮,曾经一度澎湃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坛而形成主流;至于其时的茶道审美文化呢,自然亦被渲染于其中。

  而在宋代文坛的审美理念中,则有苏轼的“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之说。此外,刘克庄尚有“繁浓不如简澹”之说。故尔宋代诗词中,则不乏“疏枝”、“疏影”、“疏篱”、“疏竹”的描写,并且对于疏景、淡景的诸般意象,即如清疏、空疏、枯疏、萧疏、疏朗安博电竞、疏润、疏宕、疏落之类意象,则亦常被文人们所感悟,所赏鉴,乃至用来作为创作题材而被反映到了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他们的艺术创作是这样,茶道审美自然亦如斯也。由是文人茶道生活中这种简约之美的茶风,即应运而生焉。

  当然,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简约之美,却并非全然是由来于文人茶道。追溯起来,则有着极其遥远而悠久的历史渊源。这就不能不说到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滥觞史。

  我国本是茶树的发源地,茶道文化的发祥地。那么,早在悠悠万载之前,我国原始茶叶文化并茶道文化是如何发生的呢?具体一点说,它是始于“简”,抑是始于“繁”呢;它是始于“俭”,抑是始于“奢”呢?乍一听,这种设问似乎是多余的,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嘛。然而,不,这却并非多余的设问。如果比较一下中日茶道文化发生的历史,就会一眼看出彼此之间存在着怎般的殊异:我国是始于“简”,而日本却是始于“繁”;我国是始于“俭”,而日本却是始于“奢”。那么,中日茶道文化之间存在的这种殊异是偶然的么?不,当然不是,这就恰恰是所谓“历史使之然也”。

  茶树宗主国毕竟最象茶树宗主国。就拿生嚼之茶来说罢,除了中国这个茶树宗主国之外,世界上有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始于生嚼之茶的呢?没有。而惟有中国却恰恰是始于生嚼之茶。即采下茶树鲜叶,就直接放在嘴里生嚼了吃,并且每每一边嚼着生茶叶,一边伴饮山泉水,且嚼且饮,且饮且嚼,这就是一种原始啜茶法。“啜”者,食、饮兼用之谓也。这种原始啜茶法,正是我国茶树原产地那些土著部族先民们对茶的最早之发现,最早之利用,最早之发明,最早之崇拜。这是出于假说么?这是出于臆测么?不,决决不然也。且看自古迄今,一直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境内的亘古大茶山,即哀牢山一带的苦聪人,当今依然犹在盛行嗜嚼生茶叶的这种原始茶风。兹特引录几段由苦聪人作者写下的记述文字,奉请读者诸君共赏之――

  苦聪人自己认为茶有提神、解渴、消累等功效。……他们独创的咀嚼生茶(之习俗),颇受大家推崇。其方法是:选择肥嫩的两叶一芽茶梢几枝,采摘下来洗净,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可以体味到野生鲜茶叶所特有的全味。当你把那些难以咽下的余渣吐出后,即刻饮上一口山涧清泉水徐徐咽下,那种无法名状的舒服感,真能使人留连忘返,大有终生难忘之感。虽然采摘有些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携带方便,不管是上山狩猎,还是下地干活,都能装进自己的筒帕带着走。还有,山上地旁田边都有山涧清泉水,许是随时都可以用来品味那人间少有的舒服之感的缘故罢,如今这种用茶方式在苦聪人群内依然沿用。

  ――引自苦聪人作者吴小生、罗盛富:《苦聪人茶文化探源》一文。载于《民族茶文化》杂志总第2期。

  这是一种较为原始而又可以考证的饮茶方式。说它原始是它的煎制方法十分简单,并且还带有原始的痕迹。其过程是:采回鲜叶――洗干净――放进鲜竹筒里――加上水――烈火中煎烤竹筒――水开取出――倒在竹碗里品尝饮用。

  此外,苦聪人还惯于采用一种极其简易方便的原始烹制茶汤之法,即生烹大锅茶,亦有称之为“神仙茶”的。其烹制和饮用的情形,大抵是这样:

  苦聪山寨里但凡有三五人以上一起工作时,便少不了这种茶水。这种茶水的烹制极其简单,对茶叶没有什么要求和选择,不需要任何加工,既可以是鲜叶,也可以是未经加工过的自然风干的干叶子,也不管是老茶叶还是嫩茶叶,只要是茶叶即可洗净待用。对于用量也没有严格规定,掌握一个大致适当的量放入锅中,加上适量的水烧开就可以饮用。汤色黄绿,有一股青叶味,没有喝过这种茶水的人大都会感到涩口。但是提神、解渴、消累的功效很好。尽管这种烹茶方式比较原始,由于它简便易行,还可以急用,而且没有降低茶的功效,所以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烹茶方式在苦聪山寨依然广为流行。

  当然,原始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生态现场和审美现场,其原貌于今自然已经不复存在。不过由世世代代衍传下来的原始茶俗之遗风却犹在焉。当今苦聪人嗜啜的生嚼之茶,生炙之茶,生烹之茶,即清晰表明,其择茶之法,择水之法,择器之法,择境之法,皆顺乎自然,取乎自然,仰赖自然,听命自然,确乎是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俭约得不能再俭约的自然啜茶法。这不是最具我国上古时代那种茹毛饮血式的原始采集生活及其原始茶风么?

  历过若干世纪的漫长岁月之后,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亦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而演进,不论民间茶道也罢,文人茶道也罢,皆以其不同样式而养成从“简”从“俭”的优良传统茶风,呈现出了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譬如风靡于闽、粤一带民间的闽南工夫茶和潮汕工夫茶,无有繁难的操作程式,无有繁褥的礼仪排场。这是因为,我国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难。就是说,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茶尚俭约,茶尚淡泊,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所以古往今来,我国民间从未有过繁难和奢糜之茶道。就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民间茶道委实称得上是最尚简约之美,最具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优异传统特色呐。

  至于我国文人茶道呢,许是深受民间茶风的影响之故罢,历来大抵亦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非但独啜之茶如是,而且即使在茶会、茶宴上品尝的共啜之茶,则亦如是也。诸如(西晋)杜育举行的清雅茶会,(东晋)陆纳举办的清雅茶宴,(唐代)三癸亭的吟诗茶会,(宋代)苏轼的雪堂茶谭,(宋代)沈括的竹坞茶谭,(明代)徐谓的青藤茶话,(明代)惠山的竹炉茶会,(清代)蒲松龄的聊斋茶座,(清代)郑板桥的江亭茶宴,凡斯种种,亦皆不失中国茶道的简约之美。

  若问,于今关注和论述我国茶道的简约之美,这究有何种特殊的意义在呢?当然,其特殊的意义就在于:眼下我国茶界正在流行着一股风,这就是盲目地追求茶道(茶艺)的过度程式化,竟以为茶道愈程式化,就愈有艺术味道,愈有文化品位。其实呢,这却只不过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耳。

  那么,这股风的风源是来自何处呢?莫非是来自我国本土的什么所在么?否!莫非是来自西方世界的哪个国度么?否!据我所知,这股风的风源是来自我国的邻邦日本安博电竞,直接间接地受到日本茶道的极端程式化的影响之所致也。

  如前所述,中日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存在的殊异之一即为:我国是始于“简”,而日本却是始于“繁”;我国是始于“俭”,而日本却是始于“奢”。说到日本茶道之“繁”,那真叫难以言表呢。确然,日本茶道是当今世界上最繁难的茶道。其极端繁难之处至少包括:繁褥的礼仪,繁冗的程式,繁琐的操作,繁杂的茶器。――只因限于题旨,我这里仅就其繁褥的礼仪和繁冗的程式,略述一二罢:――

  若以主客三人参与一次茶会为例,那么自始自终,他们的施礼次数是多少呢?竟达两百余人次之多!这就是说,一次茶会平均每人要施礼70人次左右。其中尚须施行若干次跪礼,包括跪坐(正坐)之礼,跪行(膝行)之礼。这里我想再插叙一则轶闻:不久之前,一位茶界老友告诉我,说是我国有一位赴日实习日本茶道的青年学子,仅仅在那里实习半年之后,只因整日价练习种种跪礼动作,其膝盖上竟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不堪其苦矣。你瞧瞧罢,品茶竟品到了这般份。

Copyright © 2012-2024 雷竞技 版权所有